收起左侧
发新帖

有“技”青年 一展所长

时间:2025-11-27 14:51 0 6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身披国旗无比自豪
■  李宏宇  天津  



李宏宇

我是一名00后职校生,现就读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此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能登上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2024年,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获得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金牌,打破国外选手在这个项目上长达17年的垄断。
回想起来,当年中考成绩不理想,一度感觉前途十分迷茫,在家人的建议下选择了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这个决定,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一次偶然机会,我加入了学校的信息网络布线集训队。我下定决心刻苦训练。备战第二届“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冲刺,常常顾不上吃晚饭。起初,我在规定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布线、端接任务,到后来能卡着时间完成,再到最后能兼顾布线性能和美观,每一步都不容易。
后来,通过严格考核,我幸运地获得了代表天津队参加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第一次站上全国大赛的舞台,我心里既紧张又激动。三天的比赛结束,我拿到了金牌。这次经历让我坚信,职校学生同样可以“被看见”。
2024年3月,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的最终考核中,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拿到了代表中国出征的资格。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最高级别的技能竞技舞台。这次比赛总时长达18.5小时,长时间的竞赛对体能是个考验,我需要进行大量的线缆铺设,紧接着完成精细的端接操作。布线是体力活,会让心跳加速、头脑发热,而精细操作又需要冷静清醒。这好比慢跑一个半小时后,立刻要求进行精准射击。
凭借平日刻苦训练积累的经验和坚韧的意志,我顺利完成了所有比赛任务。当身披国旗,站上最高领奖台时,我感到无比自豪。
今年,我被保送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深造。在这片培养出众多全国技能大赛冠军的沃土上,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本领、强化技能,为祖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李家鼎采访整理)
这就是属于我的舞台
■  刘怡飞  山东济宁



刘怡飞

每天早晨7点,我会准时走进学院的实训基地,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在脑海里默默过一遍当天的训练计划。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4年,雷打不动。
我今年20岁,来自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接触工业机器人已是第5个年头。
16岁那年夏末,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亲手触摸到工业机器人的那一刻,我就在心中暗暗立志: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一番作为。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从零学起,脚踏实地,所有的闲暇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中。夏天的汗水、冬天的寒冷,我都体验过。程序调不通,就一遍遍调试到深夜。当机械臂随着我编写的程序精准运转,当复杂的电路在我手中顺利接通,我的信念更加坚定:这就是属于我的舞台。
后来,我鼓起勇气参加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比赛中,面对通信中断故障,我沉着冷静,通过先硬件后软件的排查逻辑,解决了这个难题,最终获得了二等奖。
付出终有回报。从2022年开始,我多次获得省赛、国赛一等奖,也逐渐得到多所职业院校老师的认可。2023年,我站上了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国际总决赛的舞台。面对来自全球的顶尖选手,我顶住压力,最终斩获银牌。
基础打牢,面对挑战才有底气。带着这份荣誉,我进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就在今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凭借稳定发挥与创新方案,再夺一等奖。
从课堂到赛场,从实验室到国际舞台,我深深体会到:人生不设限。只要找到热爱的方向并坚持不懈,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技能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更让我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本报记者  王  者采访整理)
技能成就未来
■  刘德祥  黑龙江牡丹江



刘德祥

我是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如今,我不仅手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木工项目的金牌,更入选了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而两年前,当我在高考后选择职业院校时,心中还满是对未来的迷茫。
新生报到那天,学院的世界技能大赛木工项目实训基地吸引了我的兴趣。陈列架上,那些由木材勾勒出的精美器物,每一道纹路都透着匠心,每一处结构都藏着巧思。基地负责人王艳福老师介绍,这里的“鲁班工匠班”以世界大赛的标准搭建起训练平台,让大家能够学到真东西、掌握真技能。
现场摆放整齐的工具、同学们刨凿锯磨时的专注神情,让我明白了“技能成就未来”的深意。那一刻,我下定决心加入工匠班,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
这个决定起初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做木工又苦又累,能有什么前程?”但我对木材有着天生的亲近感,更坚信汗水不会辜负执着。
从那以后,我成了实训基地中的常客。别人休息时,我反复练习锯切、打磨的基本功;别人娱乐时,我沉下心研究木材纹理的走向,琢磨榫卯结构的精妙,在一刨一凿中体会工匠精神的真谛……曾经模糊的“工匠精神”,渐渐变成了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变成了对每一道工序的敬畏之心。
今年6月在黑龙江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凭借日复一日的积累夺得木工项目冠军,拿到了国赛入场券。三个月后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我代表黑龙江出征,在激烈角逐中斩获金牌——这也是黑龙江代表队在大赛中获得的唯一一块金牌。当颁奖仪式结束后,我第一时间给父母打去电话,电话那头,曾经的担忧早已化作哽咽和骄傲。
镜头定格下,我手握金牌站在领奖台上,身后是陪伴我成长的木工工具,这张照片成了我青春最珍贵的纪念。如今,我正在国家集训队全力备战世界技能大赛。荣誉没有让我迷失,反而让我更清醒:真正的工匠,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守,离不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
(本报记者  郭晓龙采访整理)
AI助力所见即所得
■  刘晓钰  福建福州



刘晓钰

准备设计资料、挑选面料、跟进工厂生产进度、对接服装新品拍摄……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福建省福州市一家童装公司实习,担任服装设计助理。亲身感受服装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让我对服装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目标。
2024年金秋,怀揣对服装设计的向往,我进入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学习。学校里的课程紧扣产业实际,我们不仅学习了传统的画稿设计、服装剪裁等知识,还感受到AI设计应用软件与3D建模软件等数字工具的力量。学校邀请企业工程师常驻线上课堂指导3D建模设计,还有企业的品牌总监点评我们的设计作品。
过去,要完成素材图收集、创意方案设计、款式搭配等灵感拓展与风格推演工作,通常需要花上一周时间;如今,在AI设计应用软件的助力下,短短几个小时,我们就能生成数十种创意方案。
学习了AI+3D建模软件的操作后,从虚拟设计、工艺仿真到数字化生产,我能直接在电脑前完成面料动态模拟、缝合效果测试甚至虚拟走秀展示。
在今年举办的一场服装设计比赛中,我和队友利用建模软件,以贵州苗族神话中的“蝴蝶妈妈”为灵感,设计具有东方韵味的服装廓形,并加入传统图腾、苗绣等元素,设计出一组国潮服饰——这一切,都是在电脑软件中完成的。将二维服装样片导入软件进行3D建模,增加面料等设计效果,软件就能自动生成一个虚拟模特的着装效果形态,垂坠感与褶皱效果逼真,真是“所见即所得”。最终,我和队友凭借传统文化与数字化设计全流程的方案获得二等奖。
我们这代青年,已身处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我正持续学习代码、软件,努力在数字世界中编织面料的肌理,塑造时尚的风骨。
未来,我会继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服装设计师,既手握针线传承匠心,也精通数据敢于突破。AI时代,服装设计的新舞台正等着我们去探索。(本报记者  施  钰采访整理)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
■  陈  虎  贵州贵阳



陈虎

我今年25岁,毕业于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电梯技术工程专业。初中毕业时,我就主动选择进入中专学一门技术,这个决定一方面很现实——我能进入当时的“精准扶贫班”,中专3年学杂费全免,能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发挥我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我最初的设想是学电气自动化,但老师告诉我,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我果断选择了该专业。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中专3年念完后,我又升了大专,继续学习此专业,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持续夯实技术知识。
学校的实训设备很完善,每门课都有对应的实训室,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实战训练。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排查并解决“问题电梯”的各种“疑难杂症”,并通过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例如,电梯运行抖动异常,可能是参数设置不当,也可能是导轨润滑出了问题。得益于这些扎实的训练,我成功拿到了国家级比赛的金奖。
现在城市电梯使用率高,对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大,我顺利找到了一份工作。中专毕业时,我在一家电梯公司工作过,大专还没毕业,就有公司向我抛出橄榄枝,邀请我作为技术人员加入,待遇不错。针对电梯维护保养的需求,我在2021年组建了一个维保团队,专门保养家用别墅电梯,如今整个团队收入十分可观。
进入职场后,我并没有停止学习,比如有客户提出更改开门速度等精细化的需求,涉及许多参数的调节工作,既要动脑也要动手。这都是此前书本上没有的,需要我在实践中学习进步。
在职校,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职业教育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本事——掌握一门技术,凭自己的手艺吃饭,心里踏实。(本报记者  陈隽逸采访整理)
青春要有“技”可依
■  后晓兵  新疆乌鲁木齐



后晓兵

我是新疆工程学院煤化工技术专业的在读学生,2023年入学以来,我一直在坚持练技能、强本领。
刚进大学时,我就被煤化工“点石成金”的工艺迷住了。煤炭经过一道道工序,“变身”成各种化工产品,我觉得很神奇,于是暗下决心要学好这门技术。
复杂的反应方程式、精细的工艺参数、严格的安全规范……一开始我真有点蒙,但我没退缩。课上,紧跟老师思路,不放过一个细节;课后,泡在图书馆,把《化工生产技术》翻到卷边,笔记写满两大本。实训室里,我反复调试设备、调整参数,不能有一点误差。常常练到深夜,心里却越来越亮堂。
今年10月底,我报名参加了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备赛那段时间,我和队友白天练习实操,晚上研究方案,一遍遍模拟流程,攻克难题。比赛时我虽然紧张,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拿到了二等奖。那一刻我明白:技能是练出来的,青春是拼出来的。
除了学技能,我也爱运动。跑步让我放松,也让我学会坚持。赛道上每一步都不白跑,就像学技术,每一天都不白过。
从实训室的操作台到全民健身的跑道,从书本上的化学公式到工厂里的技术应用,我始终相信,青春要有“技”可依,有梦可追。这几年,我拿到了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高职组二等奖,连续两次获得奖学金,还在乌鲁木齐全民健身3000米跑中拿了季军。这些成绩不算惊天动地,却是我一步步走来的见证。
如今,我们有前所未有的学习条件,有广阔的成长舞台。作为新时代的有“技”青年,我很幸运,也很自豪。平时,我喜欢和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帮助基础弱的同学跟上进度。我相信,大家一起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
未来,我想在煤化工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我会努力练就过硬本领,用技能为新疆产业发展出一份力。(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采访整理)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27日 第 12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