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为台湾青年在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参观。主办方供图
“我们带着台湾年轻人来到这里,就是要让年轻一代台湾孩子真正了解中华民族那段浴血奋战、共御外侮的历史,让他们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这对他们而言很有意义。”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马英九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近日,来自台湾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自媒体人等走进李庄,参加2025“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探访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机构旧址,共寻文化抗战记忆。
感悟
上世纪40年代中央研究院迁川时的木质公文箱、同济大学师生用过的煤油灯、李庄居民为学者缝制的粗布衣衫……步入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瞬间被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深处大后方的李庄,与重庆、昆明等一道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1940年,李庄因一纸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迎来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科学家、文化学者云集于此。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0月,才陆续迁回。
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的办公桌、磨损的测量尺等展品静静陈列,无声讲述着学者们“以茅舍为讲堂,以油灯为灯火”的治学故事。同济大学办学旧址的照壁前,“若同济英常在,如李庄国不亡”的题字力透砖石,蕴含的文化担当与民族气节令人动容。
“许多台湾年轻人告诉我,他们在岛内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内容。但是到大陆亲自走过、看过之后,会发自内心地感动,甚至落泪。”萧旭岑带领马英九文教基金会“大九学堂”青年访问团走访李庄,在这里,同学们真切体会到全民族抗战的不屈力量。有团员在参访后发出感慨:“当年战火纷飞,师生们靠着一盏油灯延续学术,‘头可断,学术不能断;家可破,国不能亡’的精神让人敬佩。”
铭记
“回顾整个抗战的历程,我们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表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华儿女用鲜血谱写的民族篇章,无论是武装斗争还是文化抗战,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台湾在被日本侵占的半个世纪里,抗日斗争也从未停歇。“今天,我们两岸中国人更要铭记这段历史,团结起来,共同振兴中华。”张荣恭说。
“抗战时期,四川创造了出钱最多、出物最多、出力最多的纪录。”台湾中华文教经贸创意协会荣誉理事长洪孟启告诉记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奋起抗日,300多万人应征赴前线,义无反顾走上战场。当时全国大部分省市沦陷,四川承担了全国1/3的粮赋、50%的财政支出。在李庄参访,洪孟启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我的岳母一家就曾因战火从浙江来到四川。李庄作为文化抗战的代表性城市,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洪孟启说。
“我的哥哥正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那年出生,父亲特地取名‘武静’,寓意‘武力平静’,象征台湾重返中国人怀抱。”中国国民党前秘书长李乾龙分享道,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付出巨大代价,这些伤痛不容抹灭。正是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赢得抗战胜利,台湾才能得以光复,这段历史对台湾人意义重大,必须永远铭记。
传承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人傅斯年,后来担任了台湾大学校长。行走在李庄古镇,探寻傅斯年等先辈当年的足迹,让毕业于台大的蔡孟轩感触颇深。“‘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是傅校长留下的校训。李庄虽小,却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提供了一片港湾,让中华民族的文脉得以存续。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不容遗忘,先辈们的文化坚守令人敬佩,这份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好好传承下去。”蔡孟轩对记者说。
四川师范大学台生廖妤轩告诉记者,台湾的抗战历史教育较为简略,少有抗战主题的博物馆,抗战历史在教科书中被简化。“来到大陆,我才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这段历史。在李庄,学者们乱世中保护文物、坚持研究,也是一种文化抗战。”更让她感慨的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不少文物曾在此暂存,“这些文物见证了两岸的历史联结,这种文化纽带是割不断的。”廖妤轩说,希望更多台湾青年能够学习真实的抗战史,了解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民族富强共同奋斗。”谈及当前民进党当局大肆兜售“台独”史观、美化日本殖民统治、操弄“去中国化”,张荣恭深感痛心。他说:“应当透过两岸交流坚决反制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让中华文化永远在两岸青年心中延续传承、发扬光大。”(本报记者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0日 第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