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人形机器人:赛场“拼速度”,场下“加速度”

时间:2025-8-29 22:37 0 7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表示,智能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远超过人类人口,每个行业会有大量机器人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
如今,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生活,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创新尤为亮眼。近期,中国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活动,生动展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世界目光
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一群机器人在田径、足球等领域进行比拼的出圈画面吸引众多海外目光。英国《卫报》报道称,‌本届大赛显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着顶尖实力,也掀起了全社会对该产业的关注热潮,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以热情和友好的态度讨论这次运动会。
法国《世界报》格外关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项目的丰富性:“‌一个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点球练习;另外两台机器人正在进行拳击比赛;‌不远处‌,一场嘻哈舞蹈大战让机器人与专业舞者同台斗舞。”相比以往,人形机器人取得的进步让人惊叹。在足球赛场上,5V5机器人足球赛激烈上演,机器人们无须人类操控就能完成整场比赛,它们在绿茵场上拼抢、传球、进球。田径项目也是亮点十足,在100米“飞人”大战中,90位机器人选手参加预赛,竞争异常激烈。最终,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全自主机器人“天工Ultra”以21.50秒的成绩夺冠,成为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

图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4x100米接力决赛。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人形机器人能够在赛场上有如此精彩的表现,离不开背后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唐剑在采访中表示,此次世界机器人运动会,可以考察多任务多构型的协同工作能力,同时也是产业落地的重要条件。
在硬件方面,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不断优化,使其拥有更出色的运动能力和稳定性。机器人配备了高精度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环境。机器人的每一次跌倒与起身,都考验着机械本体和姿态控制的灵活性:关节处的电机需要旋转运动,控制系统则要在瞬间规划起身路径。软件算法的进步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大规模机器学习模型和强化学习技术的应用,使机器人能够进行多种感知信息的协同工作,在团队项目中展现出极高的协调性与同步性。
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产量37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高达882.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华国伟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表示:“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规模化制造、应用场景落地、市场和成本、产业链整合、开源生态建设以及政策支持上展现出独特优势。”
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探索取得显著进展。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凭借其精准的操作和不知疲倦的工作能力,在物料搬运、生产装配等环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服务行业,人形机器人也开始崭露头角,比如家庭生活中,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家庭助手,帮助人们完成家务劳动、陪伴老人和儿童等。
自2006年首次将机器人列入长期发展规划以来,到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再到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赶超突破的速度在不断刷新。美国Ainvest网站报道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大力投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不仅相关技术储备较好,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众多,人形机器人市场全球最大,整体居于领跑者地位。”
大规模商用还需要一场马拉松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发布《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包括工业通用操作、汽车制造、3C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生产、安全应急、商业服务、家居服务、农业生产。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级别。
尽管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依旧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技术层面,能源供应问题依旧突出,现有电池技术限制了机器人的户外长时间作业。在算法层面,复杂环境下,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容易出现错误,运动会上部分机器人频频原地打转,甚至冲撞队友的现场画面,让观众对机器人的智能性产生疑问。人工智能芯片的算力与能效矛盾、运动控制系统的优化等问题,也制约着行业发展。社会大众对机器人功能的过高期望与实际效果的落差,以及就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压力等,都影响着人形机器人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
但业内人士普遍对行业未来充满信心。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供应链的不断完善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副主任付宏认为,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只是一场竞技比赛,还是产业加速器,可以倒逼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消费领域延伸。华国伟表示:“未来5至10年,人形机器人将会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商用’再到‘社会基础设施’的转型,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通用技术平台和人类的‘超级伙伴’。人机协作将变得更为普遍,机器人更充分地融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将从功能性工具向情感化伙伴演进。”(海外网 陈伟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