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游红色场馆 听历史回响)

时间:2025-8-27 10:49 0 3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田悦慧为港澳台青年学生讲解。




陈文婕在“盐城会师”场景前为观众讲解。




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勿忘九一八”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尚春磊为青少年学生讲解。




小小红色讲解员白恩惠在研学课堂上学唱《童心向党》。

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红色场馆,是人们感悟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社会课堂。在那里,一段段镌刻在文物上的红色记忆永不褪色,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在文字和影像里愈加清晰与伟岸。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红色场馆吸引着人们前往,到那里回顾峥嵘岁月,缅怀先烈,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
本版于8月27日至29日连续推出特别报道“游红色场馆 听历史回响”,和您分享讲解员的故事、观众的心声,并呈现一批红色场馆的时代新貌。本期,我们邀请4位讲解员讲述他们担当红色故事讲述者、红色文化传播者、红色精神诠释者的故事。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副馆长田悦慧:
用真挚情感歌颂太行魂
“花正红,风正暖,欢迎大家参观纪念馆!您看了它,对抗战了解得更详细,胜利战果来不易,革命传统牢牢记,陶冶情操长志气……”这是25年前我刚入职时编写的快板讲解词。
2000年9月,我被选聘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那时,我住的是土房子,屋顶只裱糊着一层黄麻纸,做饭需跑到500米外提水,艰苦的环境让我萌生了退意。然而,每当面对一张张英灵的发黄照片和一件件革命文物,我仿佛在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犹豫了。
就在那时,我接待了一批白发苍苍却风骨依旧的老八路军,他们从抗战的硝烟中走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问我同样的问题:“孩子,你看,这个地方我去过,这场战斗我打过,这是我的首长,那是我的战友……唉!他们都早早地牺牲了,而我还活着!你说,再过几年、几十年,还会有人记得他们吗?”那叩击心灵的发问,让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分明是在告诉我:“伟大抗战精神是八路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浇铸的,英雄不该被遗忘,历史需要有人去讲述啊!”
从那以后,我开始向一名有信仰的讲解员迈进,查史实资料、背解说词,参加培训和比赛,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这些年,我先后4次带领讲解员赴北京、河北、山西等地,采访了近200位老八路、八路军将帅和将帅子女,为《八路军序列沿革研究》一书搜集资料。从《八路军抗战史》到开国将帅的传记,再到记述、研究八路军抗战史的报纸、刊物和论著等,都成为我的案头资料。在讲解过程中,我“因人施讲”,用饱含深情的讲解打动观众,让他们真正走近历史,了解历史。
25年来,我总计为30多万名社会各界观众讲解,还和宣讲小分队的成员一起,深入厂矿、企业、部队、学校,义务宣传演出600余场次,为党员干部、青年大学生等讲党课200余场次,培养了上千名“小小八路讲解员”。有位观众曾说:“太行山有一种青鸟,每到万物复苏的时刻,总会用沙哑而略带磁性的叫声唤醒沉睡中的人们,告诉他们充满希望的春天要来了,而你就是那只永不知疲倦用真挚情感歌颂太行魂的青鸟啊!”这样的评价让我和同事备受鼓舞。
近年来,成为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五好讲解员,是我们每一名红色宣教工作者的追求。今年暑期,每天都有众多观众走进纪念馆。八路军单薄的衣衫、破旧的绷带、磨损斑驳的草鞋、打满补丁的行军袜等展品,总能吸引观众驻足观看。这些静默的文物,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太行精神光耀千秋”8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前,总有观众拍照留念,它们无声讲述着那段艰难而光辉的革命历程,也时时激励着我和同事们不断前行,讲好八路军的故事。
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陈文婕:
把记忆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新四军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我见证了这段红色历史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被铭记和传承。一走进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就能感受到涌动的热潮。从白发苍苍的老兵到朝气蓬勃的学生,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每一场讲解都让我对新四军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展陈创新的细节、那些发自肺腑的感悟,都成为珍贵记忆。
一天,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重建军部5位领导人的雕像前久久伫立,眼神中满是深情与怀念。讲解结束后,老人主动与我交谈。他说,自己的父亲曾是新四军的一名战士,当年就在这片土地上奋勇杀敌。虽然父亲已离世多年,但那些战斗故事他从小听到大,来到这里,感觉就像回到父亲身边。老人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位年轻战士,身着朴素军装,眼神坚毅。“这就是我的父亲,”老人颤抖着声音说,“他常说,能成为新四军的一名指战员,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生命铸就的集体记忆。
这些年,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子在实地探访中重温抗战历史,感悟新四军革命精神。有名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这种宁可前进死、决不后退生的精神。”这种发自内心的敬意与思考,让我看到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希望。
在一次次的讲解中,我逐渐领悟到纪念馆存在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保存记忆的容器,更把记忆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在参观人数不断突破历史纪录的同时,我也注意到观众的变化。相比过去,现在的参观者提问更加深入:“为什么说重建军部是新四军发展的转折点?”“新四军革命精神对新时代有何启示?”……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了解史实,更渴望理解历史的深刻内涵。这种由“兴趣”到“求真”的转变,正是我们创新宣教方式希望达到的效果。
我深深感到,纪念馆守护的不仅是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一种精神密码。作为一名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这一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每一次讲解,都像是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我不仅为参观者讲述过去,更传递一种责任与使命。看到观众专注的神情,听到他们由衷的感慨,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而我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讲述者,将先辈们的故事和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宣教部副主任尚春磊:
为了历史不被遗忘
两年前,我第一次踏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就被这里肃穆的氛围所震撼,佩戴上馆徽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敬畏。如今,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这座承载着民族伤痛记忆的建筑,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是记忆的守护者。
2023年末至2024年初,陈列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热潮。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络绎不绝,只为牢记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一位来自海南的中学教师说:“站在这些实物面前,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在讲解过程中,我无数次看到观众眼含热泪,见证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瞬间。
一次接待海外华裔青少年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在国外长大的孩子起初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但随着讲解的深入,他们的眼神逐渐变得专注而凝重。带队老师告诉我,这是他们整个行程中最安静、最认真的一次参观。一个女孩在留言簿上写道:“我终于明白爷爷为什么总说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还有一次,一个退伍军人团队走进陈列馆,看着坐着轮椅的老兵、身着旧军装的英雄,我的声音哽咽起来。他们中有些人曾亲历战场,对这段历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一名老兵在特别移送展厅久久伫立,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精神的传承。
在七三一部队本部大楼中心一楼走廊两侧,我们陈列了3000个长方形石碑,形成庄严肃穆的殉难者长廊,石碑上刻录着惨遭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与细菌战的殉难者名单。为了让更多无法来到现场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还开通线上直播。记得一次直播时,一位旅居海外的老华侨激动地留言:“感谢你们让远在异国的游子也能感受这段历史。”像这样的新举措还有很多。近年来,讲解团队人数不断增加,为了全面提升讲解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我馆常态化开设讲解员培训班,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理论讲授、专家指导、实践练习等。每次培训都让我和同事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新认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做好这份工作的信念。
7月7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首次公开七三一部队原成员胡桃泽正邦完整口述证言视频。胡桃泽正邦供述了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解剖、细菌实验及实施细菌战等罪行,与文字、文物及遗址互为补充与佐证,进一步揭露七三一部队反人类暴行的全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的希望。每一滴为历史流下的眼泪,每一颗被历史触动的心灵,都是对和平最真挚的守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每当看到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每当听到孩子们讨论“我们该如何守护和平”,我都坚信,这段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李思宇:
当好“第二课堂”的老师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近6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约20万人次。
暑假期间,我策划、组织并主持开展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青少年教育系列研学活动,包括“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八周年”主题研学活动、“我与纪念馆共成长——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活动等。截至目前,已有420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其中参与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的有75名,暑假期间,他们累计志愿讲解720场,服务参观游客2万余人次。
在“我与纪念馆共成长——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活动中,我围绕纪念馆展厅第三部分“抗日战争中的内蒙古”,为孩子们设置了多门课程。通过“听、看、说、讲、唱、写”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走进历史深处,感悟抗战精神。一名少年参加活动后对我说:“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么多抗战故事,我感到无比震撼,胸中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对历史的深刻认知与强烈共鸣。
纪念馆的意义,从来不止于陈列文物,它更是一座比课本更鲜活的“第二课堂”,通过宣教人员每一次用心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把“爱历史、懂历史、讲历史”的种子种进青少年心里,让过去的光照亮他们传承的路。
初一学生彭雨辰已在纪念馆担任了3年小小红色讲解员,她在感悟本上写道:“白山黑水间不屈的抗争,是杨靖宇肚子里的棉絮,是赵一曼留给幼子的泣血绝笔……是黑暗中迸射的星火。”即将步入高中的孙悦潆同学也写下了令人动容的感悟:“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许多课本外的知识,深深感受到无数烈士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我深入学习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历史知识,弱国无外交,即使在和平的今天,我们仍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须勿忘历史,牢记使命,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吾辈当自强!”
我多想大声告诉革命先辈们:这些少年,就是我们国家的明天,有他们在,我们的国家就充满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  尹  婕采访整理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底图制作:徐妍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7日 第 12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