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有国才有家,爱家先爱国”(“追寻台胞抗日足迹”系列③)

时间:2025-8-26 08:34 0 5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台中雾峰林家古宅,林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程 龙摄

在台湾台中雾峰,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闽南式建筑气势宏大,远近闻名:它南北宽300米,总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保有五进十一开间格局。这便是当地望族林家的宅园。宅园戏台对面的客厅里,悬挂着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三代人的肖像:他们不仅是家族长辈,更是民族英雄。
参与中法战争台湾基隆之战、出资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在岛内开展非武装抗日运动、投笔从戎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雾峰林家因成为台湾名门望族而知名,更因家族几代人保台卫国、接续抗日而青史留名。
不受“倭奴之辱”
走在雾峰林家的宅园中,“三代民族英雄 百年台湾世家”的题字格外醒目。“长期以来,这种家风家训影响着家族一代又一代人。我们始终坚信有国才有家,爱家先爱国。”雾峰林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表示。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林家开台祖林石自福建平和县渡海赴台。第五代林文察曾返回大陆做官,受到重用与肯定。宅园内的“雾峰林家宫保第”,就是因林文察被清政府追谥为“太子少保”而得名。
林文察之子、林光辉的曾祖父林朝栋,曾参与中法战争台湾基隆之战,为击败法军立下战功。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林朝栋欲率“栋军”固守抗日,却被调回台中。台北失守后,他迫不得已“奉诏”举家内渡福建,对“栋军”下令“归田不解甲,枪炮带回家”。这支“栋军”成为日后在台湾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支主力。
因不愿接受日本殖民统治,1913年,林朝栋之子、林光辉的祖父林祖密向日本殖民当局提出退籍,成为辛亥革命后台湾同胞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放弃日籍的代价就是,林家在台湾的绝大部分产业被日本没收或低价收购,相当于被‘抄家’,但祖父却在所不惜。他曾说:大汉民族岂能受‘倭奴之辱’。”林光辉骄傲地说。后来,林祖密出资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由孙中山亲自委任为闽南军司令。
持续参与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林祖密之子、林光辉五伯父林正亨毅然投笔从戎,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后随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身负重伤。林正亨妹妹林冈(原名林双盼),受父亲爱国信念驱使,18岁只身奔赴祖国大陆,后投身抗战……一代代雾峰林家人前赴后继,投入抵御外侮、保台卫国的事业。
“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请母亲不要为我残废而悲伤……”1945年10月,得知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好消息后,林正亨用伤残的双手给母亲写下这样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除武装抗日,不少林家先贤通过非武装抗日形式,持续与日本殖民统治作斗争。林朝崧、林幼春在台湾创办“栎社”,以诗文传承中华文化、激励民族精神;林献堂通过坚守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台湾文化协会”等组织,展开非武装抗日运动。
“从武装抗日到非武装抗日,从在台湾抗日到赴大陆抗日,日本殖民统治50年,我们家族也抵抗了整整50年。”林光辉感慨地说,雾峰林家的爱国之心、民族之情,是先辈用生命铸就的。
铭记光荣历史
陕西西安,黄帝陵轩辕庙内,一座名为“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的石碑颇为与众不同。石碑上的文字明确写道,台湾“脱离日寇统治,重归祖国版图”。而其中的代表者名字,第一个便是林献堂——林光辉的曾叔祖父。
1946年,台湾光复后的第二年,林献堂等台湾社会各界代表10余人自发组成了“台湾光复致敬团”,前往拜谒黄陵,途中遇大雨阻隔未能抵达,只好改在陕西耀县遥祭。60年后,林光辉与“致敬团”后人等完成了先辈未实现的夙愿,随后又多次组织前往祭拜。在林光辉看来,这正是用行动在表达期盼回归祖国的心情。
为让更多人铭记台湾同胞五十年不屈的抗日史,2007年林光辉将抗日志士后人组织起来,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并担任首任理事长。林光辉等抗日志士后代奔走两岸,搜集历史资料,通过举办活动、出版书籍,讲述台湾人民的抗日事迹,还原历史真相。
林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理事长林铭聪表示,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和台湾光复80周年,历史意义深远。“抗战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志士用热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如今的和平,也希望两岸携手,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本报记者 柴逸扉 程 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6日 第 04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