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这些大学生的别样暑假

时间:2025-8-14 15:30 0 2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毕施明


李慧元(右)


刘同涛(左)


朱雪宁


方舟(中)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余村调研,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20年来,这一重大理念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上不断深化拓展,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从生态财富到经济动能,“点绿成金”的实践路径越走越宽广。当接力棒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一幅崭新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本版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在绿水青山间播撒智慧与汗水的年轻人,看他们如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编  者

湖北宜昌,新材料研发人员毕施明——

“我在化工企业开发绿色产品”

本报记者  范昊天

位于湖北宜昌市猇亭区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沿江绿化带郁郁葱葱,距此不远处的实验室大楼内,兴发集团有机硅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80后毕施明,正和同事进行有机硅新产品开发。

宜昌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处,化工产值曾占当地工业产值近1/3。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化工产业也给当地带来环境恶化、水质超标等问题。

近年来,宜昌大力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精细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是最早启动污染治理和转型的企业之一。

“我在化工企业开发绿色产品,这是以前从没想到的事情。有机硅是一种新型高分子化工材料,不仅可以作为航空航天等领域尖端技术的特种材料使用,还能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汽车、医疗等领域。”毕施明介绍,生产有机硅的关键材料,是公司的磷化工副产物氯甲烷,以前没有相关处理技术,只能按废品外销,还要承担大量运费。如今改进工艺、变废为宝,有机硅被做成光扩散剂、硅气凝胶等多种产品,去年仅硅产业板块销售收入就有近60亿元。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2018年以来,公司全面封堵沿江排污口,拆除搬迁煤库、草甘膦膜处理车间等沿江32套化工生产装置。”毕施明介绍,公司还对腾退出来的岸线进行植树复绿;重点推进工艺改进和环保提升,园区污染物综合排放削减30%。

为了治理污染,企业付出了很多努力,也迎来转型契机。近年来,兴发集团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将主导产业从传统磷化工切换到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赛道,开发出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等15个系列591种新材料产品。

“过去我们主要做有机硅单体和基础聚合物,2020年以来,我们开始做下游产品,不断改进配方、优化各类材料配比,开发出有机硅泡棉、气凝胶毡、有机硅合成革等新产品。”毕施明打了个比方,“就像以前只做面粉,现在做各种包子、馒头,附加值更高。”

宁夏银川,酒庄管理人员李慧元——

“我在闽宁镇做品酒师”

本报记者  张  文

葡萄熟了!驱车行驶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葡萄园内,紫色的葡萄鲜艳待摘。

“今年又有好收成!”坐在副驾的李慧元难掩兴奋。

“现在,我在闽宁镇做品酒师。”90后的他,在这片土地长大——1999年,李慧元跟随父母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农村搬迁到此。大家打机井、建水塔,通过扬水工程引来黄河水,通过栽培菌草、种植葡萄加快全镇绿化。

“戈壁上遍布碎石,种葡萄需要一寸寸刨开坚硬的砂石层,挖出种植沟。”李慧元回忆,那时,年幼的他放学后就去绿化现场给大人送水,“放眼望去,干部群众拿着镐头凿地,虎口都是血印,但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没人喊疼。”

从造林固沙到改良土壤,从培育种苗到拉网滴灌,闽宁镇从一片荒滩逐渐变成绿洲。2010年前后,闽宁镇开始大规模推广酿酒葡萄种植。

“这里位于贺兰山东麓,具有适宜酿酒葡萄生长的优良自然条件。”李慧元说,葡萄种植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增收致富,昔日的荒滩戈壁变成绿意盎然的葡萄长廊,吸引外地客商来此投资开设酒庄。大学毕业后,李慧元回到闽宁镇,成为一家酒庄的管理人员。

酒庄的封装室里,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红酒装瓶、封箱。李慧元告诉记者,在此务工的村民,逐渐成长为掌握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的技术工人,有的还成为酿酒师或品酒师。李慧元4年前通过考核,成为一名二级品酒师。他的父母也在这座酒庄务工,“锄草、疏花、疏果……老两口在这里务工,能增加不少收入。”李慧元说。

随着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等工程的推进,闽宁镇绿化覆盖率已达35%。2023年,该镇入选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全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7.5万亩,形成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以及包装、仓储、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全镇葡萄酒综合产值达29.6亿元。

这段时间,座座葡萄酒庄引来大批游客观光。

李慧元介绍:“我们正打造葡萄酒观光深度游项目,让闽宁镇的绿色发展故事更加出彩。”

黑龙江伊春,农家院店主刘同涛——

“我在林场经营农家乐”

本报记者  郭晓龙

8月中旬,小兴安岭腹地,黑龙江伊春市溪水林场。

正午的阳光洒满山林,在“养顺农家院”,热闹的景象更显红火。80后掌勺人刘同涛站在3口大锅前,锅铲翻飞,红烧鱼的酱汁咕嘟冒泡。院子里,几张圆桌坐满了游客。

这般热闹光景,是刘同涛的父亲、73岁的刘养顺未曾想过的。“我爸半辈子都在伐木,那时扛着油锯进山,一天放倒几十棵树是常事。”刘同涛回忆道。

伐木,曾是林区人赖以生存的饭碗。2013年底,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不砍树,靠什么吃饭?”整个林场一度陷入迷茫。

转机,就蕴藏在他们守护的这片绿水青山之中。

停伐后,溪水林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转型发展森林旅游。2016年,刘同涛和父亲下定决心:利用自家紧邻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势,开办农家乐!

创业伊始,很难。老房子狭小,条件简陋,刘同涛和父亲在仓房外搭了个棚子,建了间小厨房,凑起9张桌子。挂上手写的“养顺农家院”木牌后,他心里直打鼓:“这能行吗?”

好山、好水、好空气,就是最响亮的招牌。加上自家拿手的东北农家菜——红烧鱼、排骨烀豆角、贴饼子……小院一开张,就吸引了不少游客。

“咱这好日子,都是托了这片青山的福。我在林场经营农家乐,头一年就远超曾经的收入,去年接待了1万多名游客,这在过去都不敢想!”刘同涛说。

父亲常说“日子好了不能忘根”,自家灶火旺了,刘同涛的心还念着邻里,传手艺、帮谋划。

短短几年,溪水林场变了样。农家乐和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增加到40多家,形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溪水农家院一条街”,刘同涛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经营者。

随着停伐后森林管护力度持续加大,溪水林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4%,活立木蓄积量达126万立方米。水更清、山更绿,狍子、野兔时常出现,河里的鱼也多了起来。

傍晚时分,游客散去,农家院安静下来,刘同涛和父亲坐在屋檐下休息。父亲的话,刘同涛铭记于心:“守好林子,就是守住了子孙后代的饭碗。”

江苏徐州,景区讲解员朱雪宁——

“我把采煤塌陷地的变化讲给游客听”

本报记者  姚雪青

船行池杉林间,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成群野鸭、水雉,在浅滩上觅食……

在江苏徐州市贾汪区,这个暑期,潘安湖到马庄村的游船航线,从每天三五趟增加到二三十趟。

“各位游客,我们即将驶入潘安湖湿地公园的生态湿地保育区。”“船娘”朱雪宁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但她乐在其中,“游客来了、收入多了,越忙越开心。”

工作在景区中,生活在画卷里——这是朱雪宁以前不曾想象的。“我把采煤塌陷地的变化讲给游客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就是见证者、亲历者。”朱雪宁说。

90后朱雪宁是土生土长的贾汪姑娘。在这座“煤城”,一度有大小矿井226对,累计出产原煤3.6亿吨。“长期开采,采煤塌陷地很多。”她说。

前些年,外出打工的朱雪宁放假回家,好友约她爬山。她原以为,采石后的荒山没啥可看的,没想到,乡亲们在石头缝里栽树,荒山披上绿装。同时,贾汪区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治理,潘安湖、凤鸣海从采煤塌陷地变为湖面,她一时看呆了。

“家乡变得这么美,我要留下来。”朱雪宁到当时还未开园的景区求职。经过培训,她在潘安湖湿地公园开园后上岗,成为景区第一批“船娘”。

刚开始,游客多来自本地——村民都想看看家乡的变化;渐渐地,来自江苏省内其它地方和山东、河南等地的游客多了起来。

朱雪宁的工作,最初是单纯开船,随着外地游客增多,她忍不住向大家介绍潘安湖湿地公园的来历。从两三句话到一路上讲不停,她没有固定讲解词,讲的都是自己和乡亲们的故事,游客很爱听。

游船行驶在湖面上,朱雪宁向游客讲述湿地公园生态正越来越好:水质达Ⅲ类,有200余种鸟类、40多种鱼类。

2014年,潘安湖湿地公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700万元。许多人或在景区就业,或在景区周边开农家乐、办民宿、缝香包。“收入稳步增加,每月能挣5000元。”朱雪宁说。

夜幕降临,潘安湖边的神农码头,歌舞、美食吸引不少游客。白天开游船,晚上来帮忙,朱雪宁知道,“红红火火的夜经济,也是好生态拉动的。”

福建武夷山,“新茶人”方舟——

“我在茶园‘科研式’种茶”

本报记者  施  钰

福建南平市武夷山市星村镇大坪洲生态茶园里,一垄垄茶树绵延成片,分外青翠。

“老一辈种茶凭经验,如今,我在茶园‘科研式’种茶。”90后方舟是星村镇星村村人,2016年,学习大数据分析专业的他留学归来,进入外公、母亲两代耕耘的茶园,成为一名“新茶人”,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研发创新茶叶生产技术。

行走在大坪洲生态茶园,各垄茶树前都有茶树品种标识牌,茶树间还种有大豆、油菜等。“我们按品种、种植时长等划分标准,将茶园中上百亩区域改造成多个种植区块,以便不同科研机构能直接开展对照实验。”方舟介绍,2021年开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茶园开展27个绿肥品种的种植实验,“茶园既兼顾生产需求又满足科研需要,管理全过程还能实现数据化记录。”

“建设生态茶园,就是要通过科学种植方式,完善茶园生态循环圈,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茶叶品质。”在方舟“科研式”种茶的努力下,茶园探索出不少生态种植方式——使用有机肥之外,种植大豆、紫云英、花生、苜蓿等提升土壤肥力;回收制茶废弃的茶叶梗,铺在茶园地里,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肥力;种植桂花、银杏等,调节茶园气候,吸引害虫天敌……方舟发现,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茶叶品质也不断提升。

在星村镇,方舟所在的茶业公司已建成5000多亩示范性生态茶园,带动周边2万多亩茶园及4000多户农户生态种植,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

种茶讲科学,制茶也有“新玩法”。

茶叶摇青机器人、智能采茶机、烘焙设备……方舟还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运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多款机械设备,这些项目都已处于试验阶段。“我们研发设备的过程,是对老一辈茶人传统智慧的数据采集、梳理和量化,也是对生态茶园的传承。”方舟说。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4日 第 0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