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古韵”奏“新声”(城市更新这样推进③)

时间:2025-7-24 09:12 0 9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①:开在北京隆福寺商圈的店铺。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图②:广州永庆坊荔枝湾涌夜景。

受访者供图

图③:富玉陶瓷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街区设立生产空间,游客能够近距离观摩陶艺师傅现场演示雕孔、填釉等技艺。

受访者供图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就提到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等。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要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该如何更好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百姓的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笔者探访了一些地区的成功案例。
北京隆福寺:老庙会变身潮流街区
飘香的黄芪胡萝卜吐司、火麻仁曲奇,新潮的枸杞拿铁咖啡、罗汉果美式咖啡……在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文化街区,新开业不久的同仁堂知嘛健康隆福寺店将传统中医“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主打健康烘焙的卖点,吸引众多消费者。
隔壁的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里,顾客既能买到仿北京古建筑造型的创意糕点,还能参与寻宝互动,体验国风茶点、汉服拍照等。
“紫光园、姚记炒肝等店铺也都入驻了隆福寺商圈。市民游客如果想感受老字号品牌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来隆福寺逛特别合适!”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越介绍,隆福寺商圈已有近600年历史,一直是北京市的文化消费地标。“过去,这里是京城最热闹的文庙会;现在,伴随城市更新的推进,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老城复兴和文化消费的一张‘金名片’。”
为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商业语境中焕发新生,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持续加快对隆福寺地区的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自2019年开始,隆福寺街区分期进行改造。今年9月,改造后的街区将整体全新亮相。
“整个项目改造中,我们注重‘新生于旧’,保留‘变与不变’的魅力。比如将闲置老食堂改造成了新锐美术馆,废弃旧车库被改造成运动生活方式空间。改造后,整个街区是一个综合的复合体,有办公区域、文化空间、商业空间,更好地将文化魅力与商业价值融于一体,打造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潮流文化消费街区。”王越说。
“我们选择入驻隆福寺商圈,看中的是街区既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脉络,又有新兴的消费业态,这与同仁堂百年老字号的创新之路不谋而合。”同仁堂健康药业渠道事业部北区高级总监景洪娇认为:“隆福寺街区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消费市场,能够为老字号企业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良好平台。”
为呈现更多元的城市文化魅力,改造后的隆福寺商圈除了引来老字号品牌入驻,也有众多新潮品牌加盟,包括多家首店、概念店等。
“商圈内的红星前进鲜奶蛋糕商店、卢布松咖啡店等,凭借独特的设计和产品成为网红打卡地。山水户外、7mesh骑行主题店等,主打户外运动,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开心麻花A99剧场、全时VR空间等,则为消费者提供了沉浸式感受创新文化的空间。”王越指出,丰富的文化样态、商业形态汇聚,体现了隆福寺商圈多元开放的经营思路与定位。
“保护好、利用好老城的文化特质,能为商业街区增加独特的附加价值。”王越说:“消费者喜爱隆福寺,正是因为我们通过文化赋能内容与场景,打造出了全新的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同时,隆福寺街区的改造更新,也可以助力首都市民文化消费的提质升级。”
广州永庆坊:“老西关”里新旧共融
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永庆坊旅游区从早到晚,始终熙熙攘攘。这是一处融汇了人文古建、传统艺术、时尚潮流的广州核心历史文化街区。骑楼斑驳的墙面,流露出“老西关”的印记;街头的时尚店面、潮流装置,又提醒着人们,这里早已更新升级,融入现代都市。
历史上,西关永庆坊曾经是广州最繁华的核心城区。随着城市发展,永庆坊的老建筑一度年久失修,日渐衰落。2016年开始,永庆坊一期工程启动,不搞大拆大建,下“绣花功夫”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活化。
“修旧如旧,新旧共融”是永庆坊探索出的成功路径。
“项目不仅仅是‘修复’,更是‘唤醒’。”永庆坊运营管理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更新过程中,他们保留了原有街坊巷道的城市肌理,修复荔枝湾涌、西关骑楼、电影院、名人故居等城市乡愁记忆符号。
为了让“古韵新生”,永庆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还巧妙地将本地特色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可漫步、可参与、可体验的“非遗街区”。
在这里,醒狮、广彩、粤绣、蔡李佛拳等国家级非遗技艺,走进了工作坊和课堂,让更多市民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很多年轻游客愿意为‘非遗’打卡,更愿意亲自动手尝试。”永庆坊运营管理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集章打卡、沉浸体验等方式,非遗正从静态陈列转化为动态传播,可感、可触、可学。
街区中新建的岭南园林风格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则让粤剧曲艺融入民众生活。
近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频频将演出搬进永庆坊街头——榕树下的快闪、麻石街上的亮相,让粤剧唱段与市井烟火相互交融;同时,体验粤剧扮相、非遗手作、“市民戏台”等活动也让民众从“围观者”转变为“传承者”。此外,粤剧艺术博物馆还打破场地限制,对粤剧内容进行了年轻化再造,引入实验舞剧《帝女花》、旅游剧《得闲饮茶》、杂技旅游剧《悟空》等创新剧目,将粤剧、舞蹈、英歌、粤语相声、现代音乐甚至杂技混搭起来,探索传统粤剧艺术的当代表达方式。
“博物馆通过场景创新、体验赋能、内容再造三大策略,让传统粤剧走进百姓生活。”粤剧艺术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永庆坊并未将自身局限于‘消费地’,而是在共建共享的理念下,形成一种市民与街区‘共生’的文化生态。”永庆坊运营管理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居民、志愿者、高校学生都自主参与到了街区的公益导览活动中,成为“城市导赏人”,成为西关文化的传播者。
在这里,公共空间也被重新定义——草地变成派对场、广场兼作各种主题的临时市集,带有居民生活印记的老建筑外墙又是古装摄影的最佳背景,形成城市生活的多元共鸣。“未来街区还将推进更多社区共建项目,让‘参与’成为更新的关键词,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永庆坊运营管理团队相关负责人说。
景德镇陶阳里:千年瓷都“活态传承”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中心地带。这里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自古以来就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中心,所谓“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
景德镇市陶阳里景区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华婧介绍,近年来,陶阳里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对原有建筑材料进行修缮,完整保留了“前街+后街”的陶瓷聚落空间格局和“窑房—坯房—民居”的聚落空间组织模式。并且,在改造过程中,为防止文物流失、遗址受损,景德镇对御窑厂遗址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主动性发掘和20余次抢救性发掘。
改造后的陶阳里,在留住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的同时,也实现了老城区改造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的融合、促进。
物质空间的精细修复,为陶阳里搭起文化空间的骨架。随着古建、古民居的修复与投入使用,当地招商吸引力不断增强,区域活力显著提升。如今,在古城里弄内,陶阳里打造了新民俗与文旅商业的综合街市,入驻店铺200余家。
在引入新的陶瓷产业商家时,陶阳里注重文化适配与创新扶持。陶阳里要求入驻店铺的建筑风格、业态模式与传统里弄、窑作群协调。目前,陶阳里活跃着40多名瓷器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300多名学徒,手艺人的分工协作形成了文化展演与传承的链条。原住民、手艺人、游客和“洋景漂”在此相遇,实现了“历史与现代并存,景观与居民共生”的活态传承。
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玲珑釉配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雅婷的入驻故事,是陶阳里活化传承的生动写照。
吕雅婷说,自己选择扎根陶阳里,不仅仅是出于商业考量,更是一种仿若“回家”的“必然回归”。“陶阳里是景德镇陶瓷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见证地,也是当下陶瓷文化复兴与创新的核心地区。陶阳里的老器型、老釉色、老故事,都是我们技艺创新的‘灵感库’,街区里的老师傅更是解决技术难题的‘活字典’。”吕雅婷介绍,她在陶阳里设立了生产空间,推出了很多陶瓷观赏的新办法。“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师傅现场演示雕孔、填釉等技艺。可以说,在陶阳里,陶瓷不是被锁在博物馆玻璃柜里,而是活生生地在街巷里被制作、被体验、被使用、被创新着,让游客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通过“新旧共融”的微改造路径、非遗的活态传承、公共空间的重新定义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赋能,陶阳里吸引着八方来客。现在的陶阳里,已成为网红打卡景点。陶阳庙会、开窑节、醒春计划、慢人音乐节等各类主题活动,为游客带来了更丰富的文旅体验。(李贞 张琪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4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