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培养AI时代新人才

时间:2025-5-21 09:30 0 4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成果展上,武汉大学学生展示卫星仿真教学系统。

周姝芸摄


参观者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成果展上参观机器狗。

新华社发

日前,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共同探讨数字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展望广阔前景。大会期间,无论是同步举办的教育成果展,还是多场平行会议,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相关话题都备受关注。

“AI+教育”范式多

“如果想在学习路上给自己加油打气,陪伴打怪通关,可以定制一个自己的专属学伴。在终身教育‘智能基座’上5分钟之内就能生成一个‘智能学伴’智能体。”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数智赋能大规模个性化终身学习”平行会议上,国家开放大学推出服务终身教育领域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基座体系,为全民终身学习构建智慧化支撑平台。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数字基座已支撑峰值百万级并发访问。在开放教育领域,服务了443万学生,为全国特别是边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在老年教育领域,以适老化、智能化弥合老年数字学习鸿沟,助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社区教育领域,数据驾驶舱帮助管理者精准把握居民学习需求,建设学习型社区。

近年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断解锁教育新范式。当体育教育遇上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学校的智能体育课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在设备上选择一项喜欢的运动,它会测量记录,给我们练习的建议。”武汉市经开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的钱睿涵说。

记者了解到,学校通过建设AI赋能的智慧体育设备,实时采集学生体能数据并予以分析,帮助教师精准推送学生体质达标任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实现身体素养均衡发展。

“智能设备主要应用在体质测试当中,包括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还有50米跑和跳绳等。”该校相关老师介绍,“我们能在体育课堂上看到学生更实时的成绩,练习也能更有针对性。”

大会期间,“人工智能赋能STEM教育”作为平行会议举办。多名中外专家学者一同探讨人工智能在STEM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STEM指的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优势,积极赋能STEM教育发展?与会专家不约而同提到增强数智技术实践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负责人介绍,学校在博士生中开设“AI+科研”课程,通过展开跨学科、跨领域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智能时代的教育已经到来,过去知识为重的教育要转变成以能力为重的教育,STEM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我们要应变、求变,学AI、用AI、创AI、护AI,从这四方面努力。”杨宗凯说。

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科学与创新部部长康拉特巴伊·沙里波夫谈到,希望各国、各高校、产业界及专家就人工智能在STEM领域的理解与责任展开对话,交流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数字平台的经验,推动STEM教育创新方法,共同创造一个技术与教育齐头并进的未来。

多国重视AI教育

在大会发布的“数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热点”(Digital Education Fronts)中,生成式AI位居首位。据悉,该成果由《数字教育前沿(英文)》(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期刊联合相关数据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的课题组完成。

经合组织(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副主任斯蒂芬·文森特-兰克林表示,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与学。“我们看到,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克服学习难点,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课堂、改进教学。”

从多位嘉宾的主旨报告中,可以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各国对“AI+教育”的重视。

“Mad for AI,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为人工智能而疯狂’,这是我们面向高中生开展的人工智能兴趣班。”西班牙国家研究理事会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菲利普·玛尼亚介绍,西班牙通过在中学开展兴趣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知识等,助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闭幕式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Global Digi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GDEI)2025,展示数字教育发展的全球图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过去一年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先发国家不断扩大,整体水平稳步提升,相对排名保持稳定。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已成全球数字教育变革新趋势。美中韩三国“人工智能+教育”整体发展优势尤为明显。中国在大模型应用探索方面势头强劲。

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然而未来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自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具备知识可迁移能力、国际化视野等。

对于是否担忧学生过度使用人工智能,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表示,AI终究是工具。它的确会影响教育,教师自己要先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思考作业布置、考试形式等问题,传统教学和考核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或不再适用。(记者 周姝芸)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1日 第 10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