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张怀存:如何搭乘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童话列车”?

时间:2024-12-23 13:37 0 7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新社伦敦12月21日电 题:如何搭乘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童话列车”?

——专访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终身院士张怀存

作者 欧阳开宇 卞雨晨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拥有二百余年历史,包括莫奈、西克特、LS-洛瑞、惠斯勒、亨利·摩尔等知名画家和雕塑家都是其成员,该学会每年举办的年度展与大奖赛以较高的水准、技术和艺术理念被国际公认。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年会专门设立了“张怀存奖”,这是该学会首个以华人名字命名的奖项。作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终身院士,张怀存主要创作领域是儿童文学。近日,张怀存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如何以童话讲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故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儿童文学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什么独特作用?

张怀存:儿童文学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桥梁作用、价值观传播、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和艺术语言交流上。儿童文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示文化特色,如西方的《格林童话》和中国的《神笔马良》等作品,使儿童轻松了解异域文化的节日、习俗和社会观念,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同时,它潜移默化传播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例如《白雪公主》用善恶对比引导孩子理解善良与正直的重要性;《木偶奇遇记》通过匹诺曹的谎言教导诚实的价值。此外,儿童文学通过展现多样的文化背景,如《窗边的小豆豆》的日式校园文化和《骑士降龙》的西方中世纪骑士文化,让孩子理解不同文化差异下的思维逻辑和情感表达,从而培养跨文化理解力。

在艺术和语言方面,儿童文学以插画和叙事为媒介,如绘本《我爸爸》结合色彩与故事情节,为儿童提供综合的艺术体验,《猜猜我有多爱你》使用简单的对话语言,结合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爱意,孩子很容易就能读懂其中的情感,同时感受语言的趣味性和美感。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东西方儿童文学的异同?

张怀存:东西方儿童文学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在于两者都以寓教于乐为核心,强调儿童想象力与好奇心的培养。如《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引导儿童认识道德与善恶;东方的《山海经》和西方的《纳尼亚传奇》均为儿童创造超现实世界。此外,东西方儿童文学都常通过动物形象拟人化作为象征性的角色,且都注重通过描写大自然来教育儿童尊重生命。

差异则体现在主题、叙事方式、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上。东方文学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伦理教育,如《宝葫芦的秘密》凸显诚实和集体价值,而西方文学更聚焦个人成长、独立精神和冒险精神,如《哈利·波特》讲述主人公的独立成长过程。

叙事方式上,东方作品如《草房子》含蓄而诗意,常带有抒情和哲学意味。西方作品如《小王子》则更直接、生动,注重对话与行为。文化内涵中,东方突出哲理禅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封神演义》;西方文学如《时光之轮》则以未来主义和科学幻想为主题,体现人类中心主义。

随着全球化发展,东西方儿童文学逐渐融合,东方借鉴西方的冒险元素,西方也吸纳东方哲学,使两者在异同中绽放各自的光彩,借鉴彼此的叙事手法与主题表达,逐渐形成更加多样化的文学格局。

中新社记者:从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出发,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张怀存:儿童文学创作需要尊重文化差异,避免刻板印象,同时挖掘文化共性,以创新表达实现深度融合。文化差异的尊重体现在对核心价值的挖掘,例如将中国神话融入道家哲学或儒家观念,而非仅呈现传统符号如龙或仙人。

避免刻板印象则要求超越文化标签,如将现代性融入东方故事,或探索西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共性的展现可以通过普遍情感主题,如友情、亲情、勇气与成长,这些在任何文化中都具有共鸣。例如,《哈利·波特》中的友情和勇气,与中国作品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亲情主题形成了文化交融点。通过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这些主题,创作者能够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作品产生情感认同,提升文化理解力。

创作者还可以设置跨文化角色与背景,通过双重文化视角吸引更多读者。创新表达的手段包括结合东西方艺术形式,如水墨画与西方插画风格的融合。跨文化团队合作则可以实现更丰富的作品内容,还能更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

此外,面向全球化读者,本土文化如何进行国际化表达,我也在思考。一是通过现代化叙事重新讲述传统故事,如将《孟姜女》改编为具有冒险与亲情元素的图画书,让全球儿童感受其情感张力。二是融入多元文化视角,开放视野,将东西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展示不同文化共存的可能性。三是避免以某一文化为优越或主导,传递文化平等与人类共同价值。通过挖掘文化差异的内涵、找寻文化共性以及创新表达,儿童文学可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有效纽带,为儿童打开理解世界的窗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欣赏与尊重。

中新社记者:作为译者和推广者,作品中哪些点最能打动外国读者?

张怀存:在推广儿童文学的过程中,译者和创作者需要抓住文化共鸣点、独特性和情感感染力,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无论文化背景如何,人类的基本情感是相通的。人类的情感,如亲情、友情和成长故事,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引发共鸣。例如《窗边的小豆豆》因其表现的儿童纯真和成长困境,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小王子》则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关于爱与责任的普世哲理。通过这样的情感纽带,作品能够超越文化差异,触及读者内心。

独特的文化元素是吸引外国读者的重要特质。外国读者对异域文化充满好奇,儿童文学可以通过展现独特的生活细节和文化意象使作品脱颖而出。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能够吸引外国观众,是因为它们充满东方神秘的神话色彩。此外,作品中融入中国特有的生活细节,如节日习俗、自然景观或饮食文化,也能为外国读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成功的角色塑造是打动读者的核心。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主角形象最能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例如,哈利·波特不仅是一个勇敢的冒险者,也有普通青少年的情感挣扎,这种复杂性使其成为全球读者喜爱的角色。象征特定文化的配角也能为文学跨文化传播增色,像中国儿童故事中的神兽“麒麟”或西方童话里的“仙子”,这些角色既能增强故事的文化氛围,又使作品更具记忆点。

艺术感染力则体现在插图和语言风格上。精美的插画能大大增强儿童文学的吸引力,例如水墨风的插图能很好地呈现东方韵味,而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更容易迎合西方的审美。语言风格上,译文既需简洁生动,又应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例如保留一些独特的中国词汇,如“长生不老药”,并在适当处加注释,能够增加语言的文化感。

幽默与幻想是吸引外国读者的重要元素。幽默感能够打破文化差异,为读者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则特别适合儿童文学推广,能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通过结合共同情感、文化特色与艺术表现力,译者和推广者能够在全球市场中更好地传播作品。

中新社记者:未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儿童文学如何进一步承担起“文化使者”的角色?

张怀存:未来,儿童文学可以通过推动跨文化合作和创新表达形式,进一步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主题如友谊、成长、家庭、环保等能够超越文化界限,引发东西方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塑造多文化背景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展现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翻译和出版是扩大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翻译应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强可读性,双语或多语版本则可以帮助读者直接感受不同语言文化的魅力。此外,儿童文学可借助多媒体形式传播,通过动画、VR等方式吸引全球受众。

举办国际儿童文学节和创作关注全球议题的作品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例如,通过一个关于保护森林的故事,将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生态保护精神结合,让读者感受文化共存的可能性。通过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儿童文学将进一步在文化交融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儿童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应继续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为全球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也培养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下一代读者。(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