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一种心愿
作者:林炳辉(原载于《世界日报》)
王老师带笔者到石狮市区,访问一位他的旧同事、退休老师。好大的一座住房,就住着一个人吗?可听他说,家里人都出去办事了……
后来听王老师说,其实他只有一个住着,终身未婚,无儿无女,但为了「面风、好看」,他不愿让人知道他只是孤身的一人。
笔者能理解他,这是一种亲情的渴望。
忽想起法国有一篇著名的小说,叫《最好的顾客》,作者是亨利‧特罗亚。写的是一位单身老人,有病,医生说他还能活几个月。
他总想着死,又怕死后寂寞,便假造一种「亲属关系」,死前到殡仪馆旁的一间花圈店,买了一天批花圈放在自己的家中。
他假造有许多亲人都送上花圈,便在花园上署名送来是他的儿子、女儿、弟弟,甚至是父亲、外公……还有同事、邻居。
花圈买这么多,引起花圈店老板的怀疑。后来终于把事情闹清楚了。不久老人死了,葬礼惊动了所有爱看热闹的人。那一系列的花圈,显示了「一个繁茂而忠实的家族」,可惜送殡者只有两人:老板和老板娘。
小说读来,令人心酸。
这件事虽说的是在法国,许多中国人何尝不有这种担心?
过去,许多老人都想事先知道他「睡」的地方,都在生前备好棺材。后来实行「火化」了,也要先安顿好自己的墓穴。许多墓园,那些在墓碑上写着红字的就是还活着的人。
俗话道,要「生在杭州,死在泉州」。说的就是泉州风俗的葬礼十分隆重、热闹、风光。
有的老人在世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唯恐死后连一束鲜花、一个花圈都没有,也才假造一种亲情,缠绕多种的「亲属关系」,安慰自己。
要是笔者倒是以为,死了就死了,再如何的风光有什么用?即使有众多的亲戚、朋友,还是不为人知的好,悄悄的来,悄悄地走,不必惊动他人。
我们赤条条地来到这世间,有几人知道?如今静静地离去,省得许多事。 好,都是这样的,省的拖累下一代 活的精采比较重要,这在我看来是心里闷出毛病来了 人还是活著精采最重要,何必拘束于门面呢? 在我看来这是心理闷出毛病来了...人越老越怕孤寂阿...毕竟没法工作只能整天想东想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