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生读侨批:寻找世界记忆遗产里的中华根脉
【菲龙网专讯】 据中新社报道,“这些侨批的一字一句,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外公当年一个人在马尼拉打拼的艰苦和思念家乡的情怀。”21岁的菲律宾华裔姑娘李雅芬,9日穿行于福建省档案馆的“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展览中,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当天是国际档案日,福建省档案馆以“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为主题展开系列活动。其中,“寻找世界记忆遗产里的中华根脉——侨生读侨批”、“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陈列展”等再现华侨先辈异国打拼、爱国爱乡的历程,吸引不少海外华裔青年到场。
侨批,俗称“番批”、“银信”,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及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及海南等地。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福建省档案馆馆长丁志隆表示,该馆馆藏侨批档案4万多件,记载了19世纪以来福建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迁徙、生存、创业和发展的历程,彰显了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是全人类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他说,请侨生读侨批,旨在唤醒“海上丝绸之路”记忆。
当天,华侨大学10名侨生以诵读侨批的“快闪”形式,触摸先辈。这些侨生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和阿根廷,大多是海外华侨华人的第三代或四代。李雅芬是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系学生,她告诉记者,如今侨批已经少能得见,“但书信里真真实实的过去,仍然有震撼人的力量。”
随着金融、通讯行业发展,侨批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多位受访侨生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从侨批中回溯祖辈下南洋的奋斗史,感动于先辈赤子情怀,而到中国留学,亲历祖籍国快速发展,更唤起爱乡之情。
同是来自菲律宾的黄伟明读到一份侨批,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王姓写信者向家里描述所见战乱并报平安,附上洋金两百为母做寿。“孝心拳拳可见。”祖籍泉州的黄伟明说,自己的父辈也如同写侨批的王先生一样,曾寄钱回来供姑姑婚嫁生产,故事如同身受。
“但现在老一辈人如果几年没回中国,就会回不过神来,中国发展变化太快了。”黄伟明说,从过去的侨批到如今中国流行的微信即时支付,不仅拉近距离,更凸显“中国机遇”,他在华侨大学选读国际经贸,正是为了未来有根底在中菲合作间寻找发展机遇。
来自马来西亚的赵郑彦说,他专程致电向长辈了解侨批,有机会重温筚路蓝缕的家族史,被祖辈的刻苦拼搏和爱(祖籍)国爱乡所感动。如今他报读工商管理专业,则是为了在两国经贸交流间“抢得先机”,“‘一带一路’密切中国和东南亚关系,也为我们华侨华人后代带来工作机会。”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郑序平和来自马来西亚的张可霜就读于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他们坦言,对“一带一路”的理解目前还停留在课本上,但已经感觉到这是最新的“中国印象”。张可霜表示,希望自己能加入纪录片团队,“像侨批档案呈现先辈历史一样,用镜头去记录马中之间经贸文化交流的时代进程。”
“我已立志进入华文媒体,所以一定要来了解中国。”郑序平说,中华文化的根脉,不仅在侨批的字句中,更应该在新一代华人华侨学子的笔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