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9-12 13:21

一根“红丝绸”,连接深厚中俄情(共建文明百花园)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12/0c77d791-15de-4ed0-8d19-9658d4e65426.JPEG

影片主创在中国首映式上合影。出品方供图
1927年,一列火车呼啸着穿越西伯利亚茫茫雪原,一份关乎中国革命命运的秘密情报正通过这列火车紧急送往莫斯科。车厢内,中国信使、苏联特工、沙皇残党、日本间谍……12位身份各异的乘客围绕这份情报的夺取和保护,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明暗交锋之间,智斗、肉搏、枪战、谍战接连上演;多重反转的剧情中,信念与背叛、使命与私欲激烈碰撞。这是正在上映的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又名“红丝行动”)讲述的精彩故事。
该片是响应中俄两国元首文化交流倡议、扎实推进2024—2025“中俄文化年”电影合作的重要项目。影片汇聚中俄两国优秀电影人才,在俄罗斯上映后广受关注,被《俄罗斯报》评价为“以电影为媒,铺就新时代文化丝绸之路”。
歌颂信仰
该片以“红丝绸”为意象,巧妙串联起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更象征着中苏两国革命者之间并肩作战、坚守正义的深厚情谊。在利益与信仰的抉择面前,有人背叛理想,也有人以生命捍卫使命,信仰的颜色因此愈发鲜红夺目。
影片成功塑造了多个层次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表面玩世不恭的前沙皇特工尼古拉,实为苏联情报机构的“秘密王牌”。这个角色在小组组长意外背叛的危局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步步为营,最终揭穿了幕后黑手。
饰演尼古拉的塞尔维亚籍演员米洛斯·比柯维奇说,为了准确诠释这个复杂角色,他研读了大量历史资料,深入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特工们的心理状态。“尼古拉外表洒脱不羁,内心深处却燃烧着对革命理想的执着信念。这种外在与内在的鲜明对比,使他的形象充满迷人的魅力,让观众在他每一次出场时都感到惊喜。”
女主角王琳从一个对革命懵懂无知的青年,历经与苏联信使阿尔乔姆的生死相依,最终成长为意志坚定的战士。中国演员郑涵艺说:“王琳身上折射出一代青年在革命洪流中的觉醒与蜕变。她的成长轨迹清晰而充满戏剧张力,从最初的彷徨到最终的坚定,这个过程深深打动了我。”
影片中的高老师戏份虽少却至关重要,代表那个时代为信仰无悔付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形象。他以精神导师的身份,为王琳等年轻一代点亮前行的火把,展现了革命先驱的崇高品格。
列车在无垠的雪原上呼啸前行,窗外是极寒天气,车内却是白热化的刀光剑影、生死相搏。在这个封闭的移动空间里,不同背景和立场的人们相互周旋,在雪与血、冰与火的极端考验下,信仰绽放出炽热的光芒,照亮了革命者的内心世界。
传承友谊
作为合拍片,《红丝绸》摄制组横跨中俄多地取景——从上海街巷到西伯利亚雪原,从横店40℃高温的影棚到贝加尔湖-30℃极寒的冰面,拍摄环境反差极大,但团队始终团结如一、亲如一家。
米洛斯·比柯维奇难忘在横店的酷暑穿着厚重冬装表演列车上严寒戏份的特殊经历。他连续拍摄8小时,汗水打湿了4件衬衫。中方团队特意为他准备了降温设备和电解质饮料,确保在高温下工作的安全。
更令他敬佩的是中方演员的专业与坚韧。他特别提到,饰演李波的中国演员黄淏楠,在一场高难度的动作戏中不慎撞上山体,却坚持继续拍摄。“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身上多处瘀伤,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郑涵艺也在回忆一场跳崖戏时说:“我虽然吓得有点腿软,但其他演员都没有用替身,所以我也坚持自己拍。当时制片人在山下默默为我祈祷,对手演员不断用笑话缓解我的紧张——正是整个团队的支撑,让我最终克服了恐惧,完成了拍摄。”
令她难忘的还有贝加尔湖边的俄式开机仪式。当时大风凛冽,“大家怕我被吹跑,紧紧拉着我的手。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不只是同事,更是战友。俄方制片团队还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御寒装备,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人倍感温暖。”
戏内,一份情报牵连起两国革命者的过命交情;戏外,中俄演员也在拍摄中建立起深厚友谊。随着合作深入,中方团队学会了俄式幽默,俄方演员也练起了中文,片场氛围融洽而活跃。米洛斯此前从未到过中国,这次拍摄让他深深地迷上中国文化,“中国比想象中更迷人。我已经开始学习中文,期待未来能参演更多中俄合拍影片”。
总制片人瓦迪姆·比尔金表示:“这次的合作,不仅是专业层面的完美配合,更是中俄团队心灵的契合。我们因共同的热爱而凝聚在一起,也用行动表达了对彼此的尊重与珍惜。”
深化合作
《红丝绸》的情感共鸣并未止于银幕之上。郑涵艺分享了一段暖心的后续:“一对俄罗斯新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决定用中国传统的红丝绸为背景举办婚礼。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们摄制组全体人员都非常激动。”
导演安德烈·沃金说:“中俄两国共享壮阔而沉重的历史,我们有责任诚实而充满敬畏地将这段记忆呈现给全世界。这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传承这份友谊。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历史考证,同时也让观众产生共鸣。”
近年来,中俄人文交流不断深化,电影作为重要文化载体,持续为两国民众搭建情感互通的桥梁。今年以来,两国电影合作领域成果频出:5月,“2025中国电影节”在莫斯科、喀山、圣彼得堡成功举办,展映了20余部中国优秀影片;9月,“2025俄罗斯电影节”在北京、西宁、兰州同步举办,吸引超过10万人次观影。
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表示,《红丝绸》是中俄文化互鉴与友谊深化的重要见证。他期待未来继续与俄方电影人携手,以电影为媒,为两国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将继续推动中俄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每年支持10名青年电影人赴对方国家学习交流,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人才。”
《红丝绸》的成功合拍也让俄罗斯团队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瓦迪姆透露,续作《黑丝绸》已进入筹备阶段,已有中方公司积极接洽。他表示:“我们希望《黑丝绸》能超越前作,更贴近中国观众,但《红丝绸》的制作水准很高,挑战不小,我们已做好准备。”(马玉洁 徐嘉伟 苗 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12日 第 07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12/fad9df17-0de3-49df-a24a-ba4f00e8137b.png?id=9504e8fe-95f5-43b3-a1f1-28c87a8c125c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根“红丝绸”,连接深厚中俄情(共建文明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