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9-4 10:55

绿水青山 法治护航(法治头条)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b155045e-6633-4180-b904-124dce0e9627.JPE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夏塔景区风光。
资料图片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a071a708-5da9-4e5d-bace-e01626065e16.JPE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巴河县检察院检察官在那仁夏牧场开展生态环境法治宣传工作。
赵小彬摄
天山南北,大美风光。
身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被大自然慷慨赋予了生态之美的无尽宝藏:巍巍天山,延绵东西;森林幽谷,恍如仙境;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草原牧歌,心旷神怡……
瑰丽的“生态绿”背后,有着“检察蓝”倾力守护。近日,记者走进新疆,探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机关以法治之力护航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一号冰川保卫战
从末端修复到源头保护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形成于480万年前第三冰川纪,被称为“冰川活化石”。作为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等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它维系着乌鲁木齐、昌吉、和静三地数百万人的饮水安全,对水资源稳定、自然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这座冰川却一度快速消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工程师牟建新长期致力于冰川研究和保护,据他多年监测发现,1号冰川一度以平均每年10米的速度消融。“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预计到本世纪中期,1号冰川就可能彻底消失。”牟建新说,究其原因,固然有气候变暖使其自然消融,人类活动也是一个“加速器”。
2023年7月,昌吉市检察院在巡查中发现:位于冰川保护区的某金矿虽已闭矿,但遗留的21间彩钢房、堆积如山的矿渣和生活垃圾,以及未封闭的矿井巷道,正持续威胁冰川生态。“这些状况不仅破坏冰川区域的生态环境,采矿区未恢复治理的矿渣颗粒物还会被风吹附到冰川表面,大大降低冰川反射太阳短波辐射能力,使冰川表面吸收更多热量,加速其融化。”牟建新说。
情况紧急,昌吉市检察院即刻行动:勘查证据——检察官徒步至海拔3800米至4300米的矿区,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认定污染情况;科学论证——检察官联合专家评估人为破坏对冰川的量化影响;检察建议——7月28日昌吉市检察院向昌吉市自然资源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督促某金矿责任单位按法律规定编制治理恢复方案,尽快完成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
昌吉市自然资源局采纳检察建议,迅速开展专项生态恢复。短短两个月,矿区完成拆除违建、清理废弃物、封闭矿井、恢复植被等一系列整改。
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鉴于1号冰川地处乌鲁木齐、昌吉、和静三地交界,昌吉市检察院牵头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三地检察机关联合巡查、互通信息,并加强与行政机关沟通协调,推动多部门协同履职,形成齐抓共管、源头保护的治理合力。
1号冰川的治理思路并非孤例。记者发现,新疆多地检察机关打破传统“破坏—发现—办案—修复”模式,从末端修复到源头保护,从个案办理向综合治理转变。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检察院针对雪山冰川自然保护区的开矿、开荒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监督,同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把潜在的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检察院在喀拉峻草原创建公益诉讼实践基地,重点对原始森林、草原草甸等进行全方位公益诉讼检察保护,检察官定期赴基地开展预防性公益诉讼,防患于未然。
一河碧波向西流
从跨区域治理到延伸治理
“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发源于天山冰川的伊犁河,冲破地理常规自东向西奔腾而去,被当地人称为“追逐太阳的河流”。它以丰沛的水源孕育出素有“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河谷,成为沿岸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水质良好,各项指标正常!”在伊犁河海景公园畔,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张鹏雁与同事们看着检测结果,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样的暗访巡查已成为伊犁州两级检察机关的工作常态。
从尼勒克县喀什河宽阔的水面到丛林深处的隐秘溪流,从特克斯县人迹罕至的河段到巩留县沿岸的公益林地,检察官们的足迹遍布伊犁河流域。他们时而借助无人机开展高空巡查,时而深入峡谷实地勘察,通过这种不定时、不打招呼的巡查方式,确保对河流的全方位保护。
暗访之外,“明访”同样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23年以来,伊犁州检察机关主动与州、县(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线索双向移送、专人联络、联席会议等制度,形成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合力。各级检察院检察长与行政部门负责人定期开展联合巡河,既对河流生态环境现场勘查,也对公益诉讼案件的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切实解决。
“如果要保护河流,就不能各管一段;保护河流,眼里就不能只有河流。我们既要跨区域治理,也要延伸治理。”当地检察人从多年守护河流的经验中总结出这样的理念。
跨区域治理,就是要上下一体,联合发力,协同共治;延伸治理,就是既要紧盯河流本身,也要延伸到影响河流生态的更多问题,促进更多治理难题的解决。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一系列务实举措相继落地。
依托“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开展保护伊犁河流域公益诉讼活动。2023年以来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74件,清理各类固废物4091吨。全面排查损害伊犁河流域公益林的违法行为,巩留县检察院摸排线索百余条,有效遏制非法开垦;察布查尔县检察院办理非法狩猎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实现警示教育与生态修复双赢。
一口私井的启发
数字检察拧紧地下水之“阀”
有水则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新疆很多地方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便成为生活饮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因一口非法开掘的私井,启发当地检察机关探索出一条数字检察拧紧地下水之“阀”的治理路径。
库车市检察院接到举报:棉花种植户张某、王某等人私自打井,无序开采地下水用于灌溉,并长期拖欠水资源费。经查,这一情况属实,二人初步欠款就达100余万元。
“我们在自己地里打井,为什么要交费?”办案过程中,检察官发现种植户法律意识淡薄,违法取用水而不自知,行业主管单位和乡镇履职不到位,导致地下水资源费征收不及时,国有财产遭受损失。
地下水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检察官发现,抗拒安装甚至恶意损坏计量设施,导致用水量难以精确计算,并拒绝缴纳地下水资源费的情况,在库车市并非孤例。令人担忧的是,库车市的地下水位已由10多年前的50米骤降至280米。规范水资源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刻不容缓。
对全市数千户种植户、数万口机井进行监管,如果用传统人工的一一排查,根本难以应对。如何破局?
“我们组建技术团队,依托阿克苏地区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自主研发‘地下水资源保护类案监督模型’。”阿克苏检察分院党组书记孟令胜介绍,该模型整合相关行政部门的土地承包、机电井登记、取水许可、缴费记录等多源数据,通过智能比对和逻辑规则引擎,自动识别非法取水、欠费主体及金额,实现“数据输入、多图表生成”。“以往靠人工逐个乡镇、逐户摸排,耗时长、易遗漏。如今,模型自动碰撞、精准输出,欠费主体、金额和违法情形一目了然。”孟令胜说。
在该模型支撑下,截至目前累计发现违法线索1229条,督促追缴水资源费6.3亿元,推动新安装井电双控设备5094台。这些设备实时监控取水量,动态控制开采强度,从根本上遏制了无序用水行为。
更重要的是,该模型实现了检察监督与行政履职的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取水有证、用水计量、缴费依规、破坏追责”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制,用水户的法律意识和节水意愿显著提升。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我们将全面履行‘四大检察’职能,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让新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让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高继明说。(记者 倪弋)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4日18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绿水青山 法治护航(法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