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成聚众志 笔落寄山河(人民家书)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2334d7ca-86a8-4879-8f31-3c6012fbc983.JPEG观礼群众在现场合影。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3bc8e6b7-0624-47b8-adae-507f447c26e8.JPEG
抗战老战士在天安门城楼上敬礼。
新华社记者 才 扬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6efbdae8-0fcd-4fde-a4dd-1212a4659e9a.JPEG
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的干部群众收看大会盛况。
新华社记者 赵 辉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5fb59328-ae8e-4d9b-88e5-3745e5284518.JPEG
外国记者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d081a744-99c1-476d-94d1-868484165c2e.JPEG
合唱团成员挥舞旗帜。
新华社记者 李 安摄
铿锵步伐,大国重器,交织成雄浑壮丽的强国乐章,震撼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阅兵,既是纪念,更是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本报推出“人民家书”之“阅兵家书”。6位作者现场观看了阅兵仪式。他们有抗战英烈之后,有港台爱国人士,有海外华侨,有归国人才,从不同视角,结合自身经历,在家书中表达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编者
为国奋战的信念流淌在血脉中
亲爱的爸爸:
今天,我有幸站在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上,眼前是铿锵行进的受阅队伍,头顶是呼啸而过的战机梯队……一次次,我眼眶发酸——要是他能看到这盛世中国,该多好啊。
是的,我说的是曾祖父。虽然我从未见过他,家里甚至没能留下一张他的照片,但您和爷爷一遍遍讲述他的故事,让我感觉他是那么亲切。曾祖父是八路军某部特务连副连长。1942年,在沂南县一场艰苦的反“扫荡”阻击战中,曾祖父英勇作战,壮烈牺牲,年仅21岁。您常对我说,虽然他生命短暂,但他那视死如归、为国奋战的信念,却穿越时空,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您和妈妈都是人民教师,爷爷更是把一生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你们用知识点亮学生的青春,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做好每一件小事,把理想和信念传递下去,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记忆不能模糊,伟大抗战精神应当被一代代人铭记和传承。今日的中国,国泰民安,蒸蒸日上,这盛世,正如曾祖父当年所愿。
您的女儿 马秋彤
2025年9月3日于北京
家书背后
马祖刚(1921—1942),马秋彤的曾祖父,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特务连副连长,1942年牺牲,现安葬于山东省沂南烈士陵园。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纵队与入鲁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并肩御敌,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在浓厚的红色家风和“教师之家”氛围熏陶下,马秋彤走上了育人之路。如今,她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团委副书记。
(本报记者王美华采访整理)
将爱国传统传承下去
亲爱的紫晴、重粤:
此刻,我已观看完阅兵仪式,回到住处。窗外,华灯初上,白天广场上的欢呼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时刻,爸爸很想和你们说说家族里的两件往事。
第一件关于我的祖父,也就是你们的曾祖父方作标。当年,在祖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他毫不犹豫地将当时在斐济的生意全部变现,用毕生积蓄独自捐购一架战斗机送往祖国。他总说:“国若不在,家何存焉。”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第二件关于我的父亲,也就是你们的爷爷方子富。他从小立志保家卫国,少年时期从斐济回到中国学习中文,并在20岁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将爱国传统继续传承。
这些事,不仅仅是定格在老照片中的历史画面,更是真真切切的时代印记。当你们来到中国,漫步大街小巷,看到在公园里晨练的老人、在校园里读书的学生,或许就能明白,前辈们当年不惜一切守护的,就是今天这样热气腾腾的生活。
爸爸这次回国,去了老家广东,也走了其他不少地方。我发现,祖国的城市更绿了,乡村更靓了,连街头的老人都会用手机扫码支付。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一直在向前走,也一直等着你们这些海外年轻的孩子,多回国看看,多回家转转。
爱你们的爸爸 方志伟
2025年9月3日
家书背后
方作标(1895—1967),祖籍广东中山(原香山县),斐济华侨。抗战时期,他联合斐济华侨华人及澳大利亚侨界,掀起支援中国抗日的捐献热潮。方作标的第三个儿子方子富年少时回中国学习中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方子富毅然参加志愿军空军。方子富的儿子方志伟目前担任斐济华人文化艺术经济联合会荣誉会长、斐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方志伟的两个女儿方紫晴、周重粤先后到中国留学,现在斐济分别从事医疗和华文教育工作。
(本报记者严瑜采访整理)
两岸同胞一定能共创美好未来
亲爱的父亲: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躬逢盛事,何其有幸!如果您泉下有知,一定也会感慨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您积极投身抗战,在负责管辖的闽东地区加强守备,与当地军民一道抵御日军的进犯,守护了一方安宁。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您受命参与接收台湾工作,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光复后的台湾建设发展中。您在台湾发起组织成立“台北市福建省同乡会”,心系故土,造福桑梓。您的家国深情,感染着我们兄弟姐妹、子子孙孙。
自大陆发布《告台湾同胞书》之始,我就立足香港,协助开拓两岸贸易,后积极投资大陆,执着于绿色生态产业,助力两岸民间交流、交融,一直尽心尽力为家、为国、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80年前,全民族团结一心,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抗战胜利,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用巨大牺牲换来的成果。历史不能选择,未来可以开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就一定能共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您的女儿 黄紫玉
2025年9月3日于北京
家书背后
黄哲真,1905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晋江,早年曾在菲律宾从事侨务工作,回国后在福建、甘肃等地任职,担任《民国日报》社长。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他受命参与接收台湾工作。1970年,心系故土的黄哲真在台湾发起组织成立“台北市福建省同乡会”,创立福建文化中心,弘扬中华文化,后捐资设立文教基金,发展各项慈善事业。
黄紫玉是台湾中华两岸经贸投资文化教育协会创会会长,也是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她曾担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很多关于促进两岸交流的提案。
(本报记者柴逸扉采访整理)
祖国的强大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底气
亲爱的君灏:
走出阅兵观礼现场,心里特别激动。刚才的长安街,铁流奔涌、战鹰掠空,每一步正步、每一辆战车,都在诉说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坚定信念。
君灏,你知道吗?20多年前,你的爷爷决定投身文化产业。那是他的热爱,也是一份坚持。今后爸爸也会坚守这份宝贵的初心。无论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是今天的成就,爸爸都想通过动画这个“世界语言”,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曾经,爸爸也像你一样,对远方充满好奇。后来我去到陌生的国度求学,才真正明白,走得越远,越想家;离得越远,越懂国。也正是那段日子,让爸爸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底气。
君灏,你生长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将来有一天,你也许也会像当年的我一样,背上行囊,去远方求学、去看更大的世界。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别忘了:你的文化、你的根、你背后这片热土,永远是你最坚实的依靠。
永远爱你的爸爸 吴伟
2025年9月3日
家书背后
吴伟,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南控股集团总裁、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他与父亲吴建荣带领企业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文化创意领域,他传承父辈“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推动中南卡通数字化转型,打造AI表演动画基地,出品《郑和下西洋》等61部、3000小时的动画作品,将中国故事以“世界语言”传播至130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记者孙亚慧采访整理)
香港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
亲爱的浩瀚:
此刻我心情激动,迫不及待想与你分享。阅兵式中,新一代国产主战装备集中亮相,从高超音速导弹到无人作战系统,无不彰显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成就。但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受邀观礼的抗战老兵。他们鬓发如雪,眼神中仍透着坚毅。一位曾参与港九大队抗战的老兵对我说:“香港从未缺席国家的苦难与光荣。”这句话让我深感共鸣。
无论是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敌后斗争,还是渔民冒死营救盟军战俘的义举,都是这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此次阅兵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国两制”的生命力。背靠祖国,香港才能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我知道今天许多香港学生以各种方式观礼。新一代香港人的家国情怀正在生根发芽。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推动的爱国教育,从抗战纪念展览到重走抗战路线,正让年轻一代明白:香港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
此行让我更坚信:和平绝非理所当然,需要实力与意志去捍卫。国家的强大,不仅是武器的先进,更是民族的团结与历史的传承。让我们透过本次阅兵触摸历史的脉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敬畏之心珍视当下,以奋斗之志开创未来。
爱你的爸爸 林至颖
2025年9月3日于北京
家书背后
林至颖祖籍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1979年出生于香港,中国石化集团香港代表处ESG总监及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
林至颖致力于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抗战精神,希望引导香港青少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爱国爱港传统。他曾为抗战书籍出版作序,带领香港青年组织走访内地红色路线。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他多次在提案中建议运用“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技术手段,让历史教育更加生动深刻。
(海外网记者杨皓铭采访整理)
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亲爱的爸爸:
此刻,我坐在书桌前写这封信,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今天上午,我有幸作为合唱团的一员,用洪亮的歌声唱出对祖国的深情。
当晨光拂过东方,《松花江上》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我的心中便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情绪。那是万千中华儿女感同身受的烽火记忆。
外公说,咱们阜阳是抗战时期安徽唯一一个未被日军攻破的城市。80多年前,诞生在这里的中共抗日刊物《淮流》,感召着一批批淮河流域青年汇入抗战的洪流。
当受阅方队从我眼前走过,他们威武豪迈的英姿、铿锵有力的足音,让我无比震撼。我想起了您曾经给我展示的照片,那是您早年在部队时定格的军人风姿。我也想起了家里的4位军人。你们是家族的荣光,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爸爸,我虽然没能像您一样参军,却始终谨记自己来自军人家庭,血液里流淌着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基因。我希望自己能够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如同外公口中的“淮流青年”那样,汇入祖国发展的大江大河,以“财经强国”的信念,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闪耀青春。
您的儿子 李雨龙
2025年9月3日
家书背后
李雨龙是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大三学生。其大太姥爷、三太姥爷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战士,参加过不少战役。父亲李大仓于1991年12月入伍,曾荣立三等功。李大仓的三弟受其影响,参军入伍。小时候,父亲经常在送李雨龙上学的路上放军歌、红歌。美妙的旋律滋养了幼小的心灵,甫一进大学,李雨龙就加入学校合唱团。受家人影响,李雨龙看重人生的价值感。他希望以后有机会到基层工作,帮助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赖睿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4日 第 09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9/4/69ca3187-ff8d-4f03-be8a-1ed5995011b9.png?id=56730f4c-55f5-43cc-a93c-5f71d46975c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