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爱国华侨杨志民后裔 三代人寻找烈士安葬地
杨正红对记者表示,父亲杨棋龙自1982年便开始寻找祖父的安葬地点,如今父亲患病,由自己接手经过漫长寻找过程。 (中通社)
香港中通社8月24日电:“我在抗日战争时期参与过几场战斗,当时牺牲了很多人,中国人民要爱国。”98岁的抗日老兵张锡球已患有中风,但当记者提到抗战字眼时,他仍有片刻清醒,希望跟记者表达更多。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的抗战先烈平均已逾百岁。当历史的亲历者逐渐远去,他们的后代,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活档案”正成为抢救性记录抗战史的重要纽带。
香港近期接连举办数场纪念活动,仍健在的抗战先烈和一些先烈后代们聚集,冀以口述历史还原当年的血色记忆。
“我8岁开始参加抗战游击队,现在虽然老了,但还是会义务做好讲述历史、传递精神的工作。”今年90岁的林珍1943年时还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那年她亲眼目睹日军闯入家中的掠夺抢杀行为,令她极为触动。
“我们不想打仗,被打也不能等死。”她跟随妈妈和哥哥加入抗战游击队,因年龄小被分配做通讯员,有时也到伤兵医院帮忙。那些翻山过海受过的伤她早已忘记,但受伤士兵因为没有麻药的嘶叫声,仍记忆犹新,“听着不知有多难受”。
如今,这位九旬老人肩负起为青年一代讲述抗战历史的义务。 “我们的目的不是增加仇恨,而是认清历史,让他们不要再以否认霸权的行为来消除这段记忆。”
“作为中国人家庭的完整很重要,每个家族都想找到自己的根,有一个祭拜的地方。”杨正红家族三代人都在寻找爷爷杨志民当年参与抗战牺牲后的安葬地。
1915年杨志民在菲律滨出生,抗战爆发后抛弃富裕生活毅然回国,同张极生等5位华侨青年1937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随后参加山西决死队工作。
杨志民与妻子黄速治仅结婚14天就奔赴战场,杳无音讯。 1982年,杨志民当年老战友施纯亮到香港找到黄速治告诉她当年杨志民的牺牲,这个家族自此开展了“寻根”之路。
杨正红对记者表示,父亲杨棋龙1982年就开始找爷爷的安葬地,现在父亲生病,自己接手找了很久。他回到爷爷的泉州老家亭店村修缮故居,又赴革命老区陕西旬邑县,重走爷爷的革命足迹。这两年借助网络平台,他认识内地很多热心人士,让他更加有信心。
“最初寻找爷爷牺牲地,更多是为完成奶奶和父亲的心愿。但在寻找过程中,渐渐被爷爷那一代华侨的抗日精神深深震撼和感染。”
“成功不是一代人的,精神、知识能传承给下一代才叫成功。”现在,杨正红在香港成立红色文化华侨研究会,希望做到这种民族精神的传承。 “香港小朋友都不差的,他们现在是一张白纸,我们写给他什么,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子。”
“虽然我没有亲历战争,但作为抗战后代,传递抗战精神是我身上的使命,必须也很愿意去完成。” 林际平的祖父林薰南是当年黄埔军校教官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林薰南参与指挥粤北会战等战役,后被任命为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中将顾问。
林际平的家族可以说是“黄埔世家”,曾外祖父早年亦参加黄埔军校。多年来,他以黄埔精神为纽带组织数场走历史遗迹、讲抗战故事等活动。他对记者讲述历史的紧迫性,“可能再过20年我也离世,年轻人更讲不清楚抗战历史的意义和贡献,我趁现在要再多讲点。”
林际平认为,香港青年对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从中国近代史看,中华民族唯一抵御外辱的就是抗日战争,而且这是第二次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胜利,意义非常大,一定要传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去。 “希望通过讲述让年轻人明白,没有国哪有家,以史为鉴,方知兴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