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华人在菲律宾的现状
原标题:当下华人在菲律宾的现状?捐钱嫌少,出力被质疑谋利,沉默被批冷漠……
【菲龙网专稿】菲律宾有数百万的华裔,虽然在人口总数中占比并不高,但在经济上影响力极大。根据多份财富榜,菲律宾最顶尖的10大富豪中,往往有一半以上是华裔,如施至成、陈觉中、陈永栽、蔡启文等。
在教育、慈善等领域,菲华社团与企业家更是贡献良多,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人数比例。多年以来,华人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菲律宾发展添砖加瓦。然而,华社的善举却总少不了一些“杂音”。
2016年,蔡启文与时任总统杜特尔特(左)和劳工部长贝洛三世在一起
比如,前不久商总在台风与西南季风引发的洪灾后,第一时间捐出100万比索赈灾,并承诺动员超过1,000万比索物资与资金投入救援。理应获得社会感激,却反遭媒体人拉蒙·图尔福讥讽为“打发叫花子”,甚至批评商总“摆拍作秀”。这番言论引发菲律宾网友群起声讨,力挺商总的善举。(详见:华人商会捐款千万赈灾,菲媒体人嘲讽“打发叫花子”惹众怒!菲律宾网友狂怼其不知好歹)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华裔富豪蔡启文身上。他承诺自掏腰包免费防洪,愿意为大马尼拉疏浚水道,却被菲律宾学者质疑“是假慈善、真谋私利”,理由是疏浚材料可能会被用于布拉干机场工地。(详见:华裔富豪蔡启文无偿防洪也遭质疑?菲律宾人:他到底图什么?!)可是,这样的逻辑本身并不严谨。要知道,马尼拉防洪工程投入巨大,单靠几车砂石的“返利”根本无法覆盖巨额工程成本。按照这位学者的说法,难道蔡启文要自掏腰包投入数十亿比索,只是为了节省那一点点填料费用?
显然,这种指责过于牵强。防洪疏浚确实能带来副产品,但就蔡启文的情况而言,那远不足以抵消工程支出。更何况,企业就算真的利用副产物再投入建设,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再利用的方式,合情合理,岂能扣上谋私利的帽子?换句话说,即便有人质疑其背后存在商业考量,可以公开讨论,但不能因此就武断全盘否定“仗义防洪”对社会的实际价值。
看吧,这就是当下我们面临的现状。当华人捐了钱,被说“小气”;当华人出力,被说“谋利”;当华人沉默,又被说“冷漠”——这样的舆论逻辑,难道不是把华人硬生生推到社会边缘?事实上,菲华社团在教育、医疗、救灾等方面的长期付出有目共睹,许多学校、医院、社会公益机构的背后都有华社的支持。但在舆论场中,华人善举却常常被曲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苛责。
慈善的本意是解困救急、凝聚团结,但在菲律宾现实中却常常被裹挟进偏见与政治化解读。华人在菲律宾,无论是捐钱还是出力,总要面对比其他族群更多的审视与怀疑。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慈善动机的争议,更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排斥。
当一个族群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却仍逃不开“捐少了”“太做作”“别有用心”的指责,这样的社会心态,究竟是华人有错,还是社会本身出了问题呢?
看看那些菲律賓富商更是摳,他們的救濟只在需要選票時才會出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