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内外展现北京中轴线之美(新书问答)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21/92c264d9-0f65-41c5-b28f-9d68a9be00c8.JPEG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21/9950f5d4-652d-4426-8679-36941ee1c30f.JPEG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插图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并入选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该丛书全方位介绍北京中轴线遗产知识,系统梳理其在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向世界呈现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果。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丛书策划黄雯雯进行了专访。
问: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公众对于这项世界遗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相关图书,《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独特性在哪里?为何在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策划出版这套丛书?
答:这套丛书共5卷,含中文版3卷、英文版2卷。中文版卷I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其编制历时12年,经过数次修改增补,是支撑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重要材料。卷II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卷III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等全部15个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的超高清建筑测绘图集,包含平面、立面、剖面图240余张,多数为首次出版。
丛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部全面收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核心内容的权威出版物。它不仅系统梳理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申遗过程,还首次公开出版了中轴线保护管理的完整规划,这在遗产保护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出版这套书的初衷,一方面是为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希望它能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北京中轴线、了解这座城市的窗口。
问: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各方都在进一步加强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丛书卷II《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向社会披露了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的哪些重要信息?
答:申遗文本的核心工作是论证北京中轴线所符合的世界遗产价值标准,并确定能够支撑价值的各项遗产构成要素,而保护管理规划的核心工作就是要将这些看似抽象的遗产价值以及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转译为可以直接指导具体保护管理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为此,保护管理规划构建了对遗产构成要素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体系,合理划定遗产区、缓冲区,并提出与遗产价值特征相适应的保护、展示、利用、监测等规划管理要求与策略,以长期、有效维护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该规划重点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明确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原则,突出对遗产和环境的整体保护,强调以遗产保护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实现,最大程度发挥遗产保护利用的综合效益;二是明确相关机构与单位在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中的职责,帮助各利益相关方形成对遗产价值的共识,加强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的衔接,推动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要求的有效传导与落地实施。
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丛书对此是如何阐发的?
答:北京中轴线历经长期演进延续至今,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在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见证,深刻表达出中华文明“中”“和”的哲学理念。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周礼·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周礼·考工记》早在两三千年前就提出了理想都城的布局原则,比如“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也就是一座理想之城应该有九条纵向、九条横向街道,宗庙在左,社稷在右,宫殿在前,市场在后,整个城市要对称、要有礼制、要体现秩序感。北京中轴线就是这个理念最典型的现实版。从永定门开始,这条线穿过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直往北延伸到钟鼓楼,甚至今天的“鸟巢”“水立方”,都是在延续这种“以中为尊”的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丛书的一大亮点是关于中轴线的比较研究,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对数个中国古代都城和国外代表性都城的中轴线规划格局进行了介绍。受《周礼·考工记》影响,中国历代都城规划有“择中”的传统观念,比如东汉末年曹魏国都“邺北城”的宫城、皇城、郭城三重格局。书中用多幅清晰的平面示意图,分朝代对历代都城做了全面详实的对比研究。除此之外,还对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代表性都城轴线,以及欧洲、北美等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市的轴线进行分析,并与北京中轴线的规划理念、格局、构成要素等做了比较,来突出说明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及其所呈现的东方美学和哲学理念。
问:丛书卷III是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的超高清建筑测绘图集,为何要在申遗文本和保护规划外专门设置这个分册?
答:卷III集中呈现了15个遗产构成要素的建筑测绘图,这是有关北京中轴线的珍贵资料。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专业团队采用先进测量仪器和多元测绘技术对遗产构成要素的建筑进行了数据测量,并绘制了这些高清测绘图。我们在这本书中进行了等比例缩放,并用折页的形式来呈现。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建筑有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绘制非常专业,数据也十分详尽,这对于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问:除专家学者外,这套书还面向哪些读者?
答:《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不是一套只有专家能看懂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它的可读性也很强。比如卷I第146页,一轮明月下,景山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从高到低错落排列的大画幅夜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下一页在分析北京中轴线的景观美学时写道,“以钟鼓楼为核心的中轴线北段景观展现出延续至今的商业街市繁华与热闹的景象;以景山万春亭为制高点的明清皇城区段则具有明丽的色彩,展现出古代皇家宫苑、祭祀建筑恢宏的气势;以天安门和正阳门为视点眺望下的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开敞、壮阔,具有现代公共建筑简洁的形式美学与富于传统文化特征的装饰细部;自正阳门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南段空间辽阔而古柏苍松分布其间,形成郊野、肃穆的景观特征。”我们把历史、人文和科学内容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喜欢北京、喜欢历史文化的读者,能从这套书中看到很多有趣、有价值的内容。
丛书中的2册英文版,分别为中文版卷I和卷III的英文对照版本。英文版的出版发行,对于海外读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首都人文魅力、了解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的状况,提供了便利。
在丛书发布会上,我们还向大中小学校、图书馆、社区书店、遗产管理单位代表、留学生代表等进行了赠书,希望有更多人走近北京中轴线这一“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本报记者 张鹏禹)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1日 第 07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21/2fe7ee12-159e-4ac1-b792-d7683f1d7c30.png?id=bd9d475d-1d19-445b-92be-b8da843f380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