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8-15 08:59

山河为证 光影为碑(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5/8167b3fd-477b-485c-aafa-fae5807c5d61.JPEG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5/6bc8f7b5-d8f0-48c8-9010-534b895818a5.JPEG

东江纵队成功营救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唐纳德·克尔(左)。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5/d412bdf6-0f0c-4cad-b773-3415af2370a3.JPEG

报名参加八路军的河北平山县青年。出品方供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5/a49e0f45-eb08-4e3b-b896-f3b0d86b7d4b.JPEG

演员陈建斌为该片解说。出品方供图
阳光照在晶莹的白雪上,哈气成霜。文保小队和摄制组一行人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东北密林中。众人合力掀起厚厚的积雪和枯枝,露出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极为简陋的密营遗址,很难想象这里能给战士们提供什么像样的帮助,但即使这样的地方,当年也常遭到日寇烧毁破坏。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在日记中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虽然在严寒摧残和日寇围剿下,不少战友牺牲了,但余部仍然在与敌人顽强战斗。在1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竟有60余枚锈迹斑斑的弹壳……
这是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开篇的镜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部电影于8月11日在京首映、8月15日公映。近日,总导演于鹏接受笔者专访,详解这部影片如何以光影为笔、以山河为证,还原历史真相,传承民族精神。
抗战影像新坐标
“《山河为证》的核心价值,就藏在‘首部’‘全景式’‘14年’这3个关键词里。”于鹏强调,这是国内首部完整记录14年抗战历程的纪录电影——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全面胜利,时间线的完整使其在电影作品中具有开创性。“以往的全景式抗战题材作品多为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往往长达数百分钟,而我们在104分钟的电影时长里,实现对抗战历史脉络的完整呈现,这在国产电影史上是首次。”
“全景式”意味着叙事的立体与多维。于鹏说,这部纪录片打破以往抗战题材作品聚焦单一战场或群体的局限,构建起一幅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既展现淞沪会战、忻口战役等正面战场的壮烈,也体现地道战、地雷战等敌后斗争的智慧;既聚焦杨靖宇、赵一曼等英烈的风骨,也记录普通民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家国情怀。“从敌我双方视角到国际社会援助,从宏观战役到微观个体,我们力求让观众看到抗战是全民族的共同行动,中国战场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谈及片名“山河为证”的深意,于鹏说:“‘山’与‘河’既是具体的战场依托,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当时的很多战斗都是在城市之外中国大地上更广阔的大山大川里进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城市会变化,大山大河却不会变。山河是沉默的见证者,80年前它们目睹烽火连天,80年后它们守护历史记忆,“‘为证’二字,就是要用这些不变的山河,证明那段抗争的真实存在,证明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从未磨灭。”
让历史更鲜活
于鹏介绍,该片从筹备到成片用了3年时间。为还原历史真相,团队遍访全国37家档案馆、博物馆,从中央新影(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海量库存中精选出占全片80%的历史影像,其中有部分为首次公开。“这些黑白影像都是历史现场的直接记录,没有丝毫杜撰,真实可靠,这是纪录片的珍贵特质。”
跨国史料的挖掘让历史更显立体。于鹏举例,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日前将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1938年拍摄的一些素材赠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其中很多镜头通过这部纪录片在国内首次面世,既有中国军人浴血搏杀的战场特写,也有战火中女兵灿烂的笑容,“这些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细节,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日军方面档案的运用,增添了历史厚重感:摄制组从侵华日军《步兵五十四联队史》中找到了对1943年3月16日新四军在江苏省淮安市刘老庄乡一场抗击日军战斗的详报。这支当年与新四军对战的日军部队,在档案中罕见地用三四页篇幅详述战斗之惨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震撼,与我方史料形成互证。
再如武汉会战中苏联空军提供支援的内容,因史料稀缺,以往鲜少提及。此次摄制组从国际档案中找到他们的作战记录,这些以“志愿者”身份参战的飞行员,不少牺牲在中国长空,“这份国际情谊不该被遗忘”。
一些技术创新让历史人物更生动。比如中共七大的影像经4K修复后,共产党领导人的风采以超清画质呈现。更令年轻观众惊喜的是,赵尚志策马驰骋、赵一曼怀抱儿子微笑以及悲壮的八女投江、刘老庄82烈士英勇抗敌等场景,都通过CG技术“动”起来,栩栩如生。“我们希望借此将历史教科书上的名字变成‘活生生的人’,让观众记住他们的模样。”于鹏说,音效团队则为无声老胶片配上5.1声道,炮弹呼啸、民众呐喊都带着战场的真实质感,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力量。
影片解说由演员陈建斌担任。于鹏说,他们与陈建斌一拍即合:陈建斌对这段历史怀有深深的敬意与兴趣,而这部纪录片需要有温度的声音,陈建斌的声线兼具力量与沧桑感,又摆脱了夸张的“话剧腔”,能托住历史的重量。“正式进棚后,陈建斌非常认真,反复打磨语气,咬字更硬,情绪里带着角色化的呼吸与停顿,以普通配音演员难以复制的代入感,让整部作品有了筋骨。”
汲取前行力量
“影片的叙事主线始终紧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核心。”于鹏说,越深入细致地了解抗战的历史,就会越认同这一点。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举起抗战旗帜,派遣中共党员创建东北抗联,到七七事变后推动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到敌后根据地以“人民战争”拖垮敌人,“每个关键节点都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影。”
摄制组循着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的足迹,从长白山雪原拍到岭南山区。这一路的拍摄中,让于鹏尤为动容的是晋察冀《抗敌报》上刊登的王家川的故事:“一个青年人去参军,自称叫王家川。但工作人员不给登记,说王家川是英雄,已经牺牲了。这个青年人说:‘我哥王家川牺牲了,我就叫这个名字,我牺牲了,我弟弟还叫这个名字,我弟弟牺牲了,我们一村还有百十个青年都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已成为精神符号,见证普通中国人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血性。”在河北省平山县,摄制组找到了通讯原型人物王三子和他弟弟王四子的家,兄弟俩先后参军,这个家族迄今已经四代从军,“这种普通人家的家国情怀最能让人共情”。
跟随河北摄影家李君放对抗战老兵的采访拍摄,更让镜头有了感人的温度。“有位老兵反复说‘我立过功’,却已经记不清打仗的细节;另一位90多岁的老兵一定要在战友的墓地里拍照,因为当年230人出征的幸存者寥寥。”于鹏说。这些细节让观众明白:“抗战胜利不是抽象的历史结论,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对于如今年轻一代应该如何铭记这段历史的问题,于鹏深情寄语:“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过去是‘保家卫国’,现在是‘强国有我’。”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党委书记、馆长李宗远评价:“纪录影片《山河为证》以铁证如山的史实,还原了中国开辟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打破了西方叙事的偏见。它是对历史记忆的庄重守护,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更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山河无言,光影有声。《山河为证》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80年前,先辈用血肉铸就胜利;80年后,我辈以影像守护记忆。这份记忆,将化作民族复兴的力量,在山河间永远传承。(苗春 徐嘉伟 马玉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15日 第 07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15/637c84b8-5603-4a1f-9320-368a32df896c.jpg?id=13b33015-7806-45f7-ae2a-7d4a5dc9b0f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河为证 光影为碑(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