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8-3 09:29

传承里见创新 热爱中显担当(追梦人·出彩00后③)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3/756ddf6f-b607-4f66-b0c8-fc4be7377545.JPEG
赵明辉正在修复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张淑琪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3/0ae631b1-9ff8-4f43-aab6-146f0e394d86.JPEG
张子晨在研究服饰面料。王 盟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8/3/23cbc609-c267-4ff3-8be3-948d535027dc.JPEG
柴博宇与队友一起表演“天塔狮舞”。本报记者 郑洋洋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需要一代代青年接力奔跑。
近年来,很多00后积极投身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他们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理解和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感知,以及自信开放的胸怀、认真钻研的态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编者
用匠心“修复时光”
本报记者杨颜菲
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室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00后文物修复师赵明辉弓着腰,稳稳握住一把锉刀,小心打磨着面前的青铜器物。
“这是铜罍,用来装酒的。”赵明辉低声介绍,“因为器物很大,坐着根本够不着,所以只能一直站立修复。”
海昏侯国遗址(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侯国都城聚落遗址。23岁的赵明辉在这里进行青铜器和漆木器的修复工作已有3年时间。
一旁的工作台上,还摆放着不少残缺碎片,“一年半前刚接手时,它塌了半边身子,底足都压扁了。”赵明辉抚过一道新补的铜皮。
整形,是修复路上第一道难关。
仅是将器具身子“扶正”,赵明辉就花了3个月的时间,“有时刚矫正好的弧度,稍一松劲又悄然复原,我们只能在毫厘之间来来回回试探。”
由于铜罍残片较多,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将一块块碎片进行分类、比对、拼接,这给修复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每一块碎片都要反复调整多次,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精细活’。”赵明辉说,“文物修复既要磨技艺,更要磨耐性。”
将器具形状复原、打磨平整后,修复进入更为精微的工序——着色。“青铜器做旧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器物的修复效果。”赵明辉道出其中玄机,“远观器物需浑然一体,近看则要能辨修复痕迹。”
色彩如何调配才能恢复青铜器原本的样子?补缺如何能够完美融合?这些对文物修复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前辈的指导下,我在器物内壁特意留下些许深色修复泥痕,外壁着色则尽力贴近青铜氧化后的青绿本色,但绝不刻意遮掩修补的边界。”赵明辉说。
“修旧如旧,但不以假乱真。”赵明辉说,“如果一件铜壶的口沿完全缺失,我们宁可暂付阙如,也绝不凭空捏造。除非找到同类型、同时期的可靠参照,修复才有据可循。”
初中毕业后,赵明辉在电视上看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被片中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深深吸引,他深受触动,毅然选择了“家人说太冷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赵明辉摩挲着铜罍腹部的蟠螭纹,若有所思:“我常想,古代的工匠真的很了不起,用那么简陋的工具就可以做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而我有幸将它们还原,也有一脉相承的匠心。”
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金色海昏展厅,赵明辉指出了他修复的第一件完整器物——刘贺墓主椁室出土的龙首青铜盒。
看到游客们围着龙首青铜盒拍照,感叹器物的精美,一股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在赵明辉心中升腾:“自己修的文物能展出,让大家看见,特别有成就感。”
这几年,赵明辉在提高了修复技艺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历史专业知识。“修复文物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才能实现‘让文物说话’。”赵明辉说。
让传统服饰迸发新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王沛
00后服装设计师张子晨从没想过,大学时与汉服的一次邂逅,让她从此与这个行业难舍难分。
2023年暑假,在大学里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张子晨回到老家山东菏泽曹县。听闻县里的有爱共创基地举办大学生体验汉服活动,张子晨和朋友们兴冲冲而去,没想到人头攒动,颇受市民和游客欢迎。“原来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汉服。”张子晨说。
衣着短襦,腰系马面裙,装扮上头饰,张子晨仿佛穿越回古代。那会儿,园区即将关门,她依旧恋恋不舍,也因此见到了这场汉服体验的发起者蔡秀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县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随着国潮兴起,蔡秀芳也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延伸到汉服产业,一番对谈,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张子晨心中扎了根。
那时,有爱共创基地汉服产业刚起步,正是资源整合时期,急需设计师。经过一番了解,3个月后,她就下定决心来此实习并就业。
汉服设计与时装设计有所不同,张子晨也在慢慢摸索学习,她因此迷上了逛博物馆,得空就研究古装图案、传统色、中国图案史等,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其中,她成功设计的一款带有香味的“盛世牡丹”马面裙,一经亮相,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这是她在曹州牡丹园找到的设计灵感。“那晚看到灯光穿透牡丹花瓣的脉络,就像给传统纹样注入了生命力。”张子晨回忆创作初衷时,向记者展示了设计手稿。
3月的倒春寒里,这个执拗的年轻人连续几天蹲守牡丹园。保安最初以为遇见了偷花贼,直到看见她冻得通红的手上那些精细的纹样草图——她想把牡丹的“夜妆”画下来,手机电筒的光束穿透花瓣,那些白天看不见的经络就被投射出来。
张子晨将牡丹与花灯元素、扇子元素相结合,牡丹花瓣线条丰满,脉络流畅,即使是错综复杂的花枝,也很有画面感,喜鹊飞跃其中,生动优美且又富有变化,主次分明。
这次设计的马面裙还采用了创新工艺,生产布料时,使用了植物香氛锁定技术,因此带有一种植物香氛。“结合市场需求,我们要求生产布料的厂家,研发制作出了牡丹、玫瑰、绿茶香味,后续也会采用更多种类的原料去尝试制作。”张子晨说。
“传统纹样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这位00后设计师从曹县汉服产业带成长起来,却总想着打破常规。这款香味马面裙还做了欧美版本,更符合国际友人的身材,让他们也可以穿上汉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妇女论坛活动中,这款香味马面裙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和欢迎。
眼下,在有爱共创基地,网络主播的镜头中,张子晨和同事们的作品频频亮相,华服琳琅满目,汉服、马面裙灵动飘逸、流光溢彩,衣襟裙摆之上,凤凰双飞、清藕暗荷、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跃然于上。
“现在,我们共有15名设计师,其中5名都是00后。”张子晨说,“希望通过创新,能让中国传统服饰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
为传承北狮技艺尽一份力
本报记者郑洋洋
夏日的一个早上,在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北广场上,一阵开场锣鼓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
只见共13条板凳,横竖交替叠放着。每两条一层,最顶端一条板凳,搭建起一个7层的“高塔”。
鼓点如雷,红绸翻飞。21岁舞狮少年柴博宇身手敏捷,在塔内翻转攀爬,逗引两只“大狮子”和四只“小狮子”向上攀登。
这是起源于当地陶寺村的民俗活动“天塔狮舞”,也是北狮技艺的代表之一。
与广东等地区灵巧的南狮不同,北狮以雄浑豪迈著称。“天塔狮舞”始于隋唐,历经千年,集美术与武术于一体,核心特色为“惊、险、奇、绝、美”。塔身最高可由29条板凳组成15层,达9米之高,宛如“天塔”。
柴博宇是“天塔狮舞”第七代传承人。14岁时,一次社火活动中他偶然观看了狮舞演出,大为震撼,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项表演。
“我当时就下决心要去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登山老师拜师学艺。”柴博宇回忆,“当时,家里人觉得危险,不太想让我学,但最终还是拗不过我。”
其实,这项绝技在上世纪的陶寺村几乎人人都会,但后来因为动作危险,表演辛苦,收入不高,学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时代浪潮冲击下,传统社火活动式微,这项北狮技艺一度备受冷落。“作为年轻人,我也想为传承北狮技艺尽一份力。”柴博宇说。
柴博宇介绍,在狮舞中,不乏惊险刺激的动作。比如在第十一层,小狮子一般要做一个“大鹏展翅”的动作——用脚勾着板凳,身子向外做出一个平躺的姿势。从下面看,这个造型就像展开了翅膀。“当我在塔上表演的时候,不会害怕,因为融入角色中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从小狮子的活泼灵巧,到大狮子的大开大合,柴博宇角色分量不断加重,终于做到游刃有余。
在传统的基础上,节目也要有创新。柴博宇介绍,以前狮舞的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在天塔上从这头跳到那头,晃晃脑袋,吐出吉祥祝福的条幅。但这些年,李登山老师带着他们不断创新,丰富内涵。
后来,柴博宇参与设计了“隔山扑食”这一新动作。两狮背对背,隔着一条横向板凳,以板凳为“山”,左右跳跃抢绣球。2024年,新动作首演,获得专家们的充分好评,认为“贴合情节、精彩完美”。
让柴博宇感到自豪的,还有来自外国观众的认可。他记得,好几次演出,有外国友人观看后深感震撼,散场后出于好奇,都会就近参观探访塔体的构造,与他们交流表演细节。最后,给他们竖起大拇指,认为这项中国表演“独特且惊险”。
这些年,借助视频软件,天塔狮舞的名气又开始大了起来。像柴博宇这样的00后学习者开始增多。柴博宇除了日常演出活动,还会参与下乡义演,带自己的徒弟。“我现在也有30多个徒弟了呢。”柴博宇骄傲地说,如今越来越多人对传统技艺感兴趣。
每次演出过后,穿着一身“狮皮”、做完一套大动作的柴博宇基本全身都会被汗水浸湿。“会觉得辛苦吗?”面对记者的问题,柴博宇回答淡定而坚定:“真喜欢,就不会在意辛苦。”
(相关视频请见人民网“体验”栏目)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3日 第 05 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里见创新 热爱中显担当(追梦人·出彩00后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