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 民族村寨这样干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28/502266a5-37c5-4a24-8235-60d0e22a4c65.JPEG四川省泸州市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第一书记薛元超(中),在助农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28/89fd445d-4781-44e1-92f2-0b699d394f69.JPEG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一家方竹加工厂内,工人正在进行竹笋初加工。王磊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28/e10fc79b-3f71-49a2-b067-94bf9b704814.JPEG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福来村,游客在卡莎莎乡村度假区体验特色项目。卡莎莎乡村度假区供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二三产融合的路子,民族村寨是如何落笔的?
带此问题,记者走访了四川省南部乐山、宜宾、泸州三市多个民族村寨。一路穿山、过隧、渡桥,不禁感叹:这里有土地的恩赐、山水的犒赏,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山高路远、要素有限、产业规模分散的客观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个村子都在想办法、务实事,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三产融合之路。
1000多公里的行程结束,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产业振兴,关键在人。点石成金的,是不甘人后的决心、因地制宜的智慧和奋斗实干的韧劲。
修路是基础设施是关键
走在前往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小谷溪村的公路上,你会对“山高谷深”一词有直观感受——
百米高的山峰徐徐绵延,将人拥入一片墨绿之中。一条满是S形弯道的柏油路,路旁,一条涧溪不见尽头。
然而,这种让访客慨叹“曲径通幽”的胜景,一度成为小谷溪发展的瓶颈。
“我们这儿交通曾经十分闭塞,就靠马驮、人搬、肩扛,水靴是出行标配。”小谷溪村第一书记穆文杰介绍,这里是一座高山上的彝汉苗聚居村。尽管村子全年阴雨超280天,十分适合茶树生长,但交通不便、影响销路,老乡们过去大多自己炒茶喝,漫山的茶树生不了金。
赤水河畔,同样的故事也曾在泸州市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上演。
夏日午后,在村口日头下站上片刻,立刻感觉浑身冒热气儿。往来的乡亲们,普遍是一身古铜色的皮肤,阳光之毒辣可见一斑。
“我们堰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甜橙种植大户吴晓说,“这种干热河谷气候非常适合种甜橙、李子,但夏天一到,灌溉用水就成了大问题。”
两个村子的困境,反映出一个共性问题:发展产业,乡村并非没有资源,奈何基础设施太薄弱,被掐住了“任督二脉”。
怎么办?蹚路、引水,疏通产业“经脉”!
如今再来小谷溪村,一条长约3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格外吸睛。“它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十八好汉路。”穆文杰介绍。
原来,几年前,为了解决出行难,18户村民坐下来商议,决心修条路。2个月来,他们背着干粮,上山开道,坡陡处就拿绳子绑在腰间,用钢钎凿壁撬石,一条毛坯路雏形初现。随后,县、镇、村多级介入,又合力筹措了上百万元的道路硬化资金,确保项目完工。
“近年来,小谷溪村总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长8公里的水泥路面通村路建设,全村6个组已全部实现公路‘户户通’。”穆文杰告诉记者,道路一通,产业也活了。现在,全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200亩,还发展起湖羊养殖、茶叶加工、乡村民宿等一二三产,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在堰塘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步履不停。
一方面,政府出钱,筑牢根基——“了解到实际困难后,村里给我们修了沟渠、蓄水池等基础设施,水不缺了,我家的甜橙亩产已到2500斤!”吴晓欣喜地说。
另一方面,引进大户,设施升级——2015年,堰塘村引进龙头企业实施柑橘产业项目:提灌站建了,水肥一体化系统有了,拖拉机、弥雾机等农机也来了……
当然,设施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当前的主要瓶颈,是果品的分拣贮藏、冷链运输等问题。”堰塘村第一书记薛元超向记者坦言。
过去,“修路”修的是实体的“道路”。现在,还指向网络、物流、链接的畅达。
来自县委组织部的薛元超,对此深有体会。驻村后,他走村入户了解村民需求,现在开始为乡亲们带货。“光有好产品不够,还得有好路子,销售渠道要拓展,物流也得跟得上!”
为了拼销路,这个戴眼镜的斯文小伙儿,在村子的果园里表演“生吞血橙”,一口咬下,汁水四溢,效果十足,整场直播下单量超200单。他还和临近村庄的驻村干部组成“书记主播团”,大家一道与快递公司洽谈,入村点位变多,物流更快了。
展望未来,薛元超干劲满满:“果品分拣中心与冷链运输目前已提上日程,我们要把‘赤水河’甜橙品牌,打造成种植、加工、旅游一体的特色产业链!”
目光放长远时间验真章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经脉”疏通了,但如何走得更远、更稳,考验着每一个民族村寨的眼光和智慧。
走进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连绵的山峦间翠竹如海。清风拂过,留下一地清凉。盘根错节的竹鞭,藏着全乡的致富密码——方竹笋。
原来,方竹在白露后才出笋,填补了秋冬无笋的空白,市场价很可观。“采收时节,周边县区的彝族老乡都来我们这帮忙,一缠一绕一拧,嫩黄泛青的笋子就露了出来,场面喜人得紧!”种笋大户陈文富说。
眼前的万亩“绿海”,多年前是一片“黑”。仙峰苗族乡副乡长冯毅告诉记者,原来,仙峰苗族乡曾以煤硫矿山经济为主。虽然一时挣钱,但很快,村子变得黑黢黢、光秃秃,土地石漠化严重。
这绝非长久之计。为了转型,乡里盯上了长在山顶的2万亩原生方竹林。
“当时,很少有人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偶尔有村民上山挖野笋,但这些原生林其实长期无人管护。”冯毅回忆说。
“那如何发动大家搞种植?”记者疑惑。
“没有捷径,就用土办法。老乡长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磨嘴皮子。大家伙儿从零干起,挖一点、分一点,一步步分根移栽。”冯毅说。
万事开头难。可路子一旦蹚出来,就越走越顺——十几年间,仙峰苗族乡新造方竹林7万多亩,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万余亩。全乡去年方竹笋采摘量达8300吨,3万余斤鲜笋成功“飞”进长三角地区的盒马鲜生,甚至还跻身东南亚市场。
“目前,乡里建起了方竹笋加工厂,搞起了‘竹文旅’,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4亿元。”冯毅骄傲地说。
脱“黑”向“绿”,需要长远目光,也考验长久定力。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福来村,记者也看到这种“长期主义”。
“一律不收打农药的茶叶。”走进半山腰上的马边高山茶厂,门口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匾格外吸睛。不远处,炒茶的铁锅沙沙作响,茶香氤氲、香味扑鼻。
茶厂总经理李贤波一边为来客泡茶,一边讲起了旧事:原来,马边县位于小凉山区,已有2000多年产茶史。2011年,他从成都来此,一眼就相中了这片土地:“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老川茶群体种!”
茶的贵,在于原生态、高品质。李贤波不愿浪费这片心仪茶种,想打出一块响亮的生态品牌。但要坚持,并不容易。
“最开始和村民们合作有机种植,大家也不理解,为啥不能打药?有的图快、省劲儿,农药一打、肥料一施就完事儿了。”李贤波说,早年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还是要引导。”李贤波想。于是,公司用价格因势利导:收购有机茶,价格是市场价的近2倍。“慢慢地,老乡们尝到了高附加值的甜头和实惠,积极性更高了。”
不因规模小、基础薄,就走捷径、降标准。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劳动镇已聚集12家标准化茶叶加工企业,3家茶企获得欧盟、美国、日本有机认证。
说话间,杯中茶已至第三开,茗香愈醇。记者顿觉,产业之发展不正如这一盏茶?经沸水淬炼,茶叶才可舒展筋骨……
风景原生态服务要现代
这几年,“乡村游”火了,反映出乡村三产大有可为。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同质化严重、发展后劲不足、人才短缺等。
怎么办?在川南的民族村寨,记者看到了当地的一些有益探索。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茗新村,是大渡河干流南岸的一个彝家新寨。走进村内的“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综合体,原生态的魅力扑面而来:
天顶的环形灯,是太阳纹样;民宿的柜子,用的是木楞纹;书屋墙上的长画,讲的是甘嫫阿妞的传说……站在景区俯瞰,半山耕云、半山织雾,沁人心脾。一圈走下来,移步换景,似乎每一个拐弯都能邂逅新的设计“彩蛋”。
“我们这还有火塘议事、德古调解等民俗场景,以及彝绣、民族歌舞、民族医药等非遗的活态体验项目。”综合体负责人陈龙介绍,凭借原生态的独特风格,景区民宿一到节假日便订单爆棚,一房难求。
美景并不稀奇。匠心设计和独特风韵,才是乡村游避免同质化的关键。那么,又怎样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呢?
“我们收集过旅客的住后反馈,大家说我们这儿风景美,住得也舒坦,但可玩的项目还是太少了。”中国旅游集团马边卡莎莎乡村度假区负责人黄建华说。
卡莎莎乡村度假区坐落在福来村的林海间,有10个精品民宿小院与17栋高端树屋。尽管环境宜人舒适,但相比城市,山村里的配套娱乐项目较少,吸引力有待提高。
“还得给住户找‘乐子’。”黄建华想。一番调研后,他发现年轻用户更追求时尚化、个性化。于是,卡莎莎着力引进一批特色项目:开办特色冷餐会,满足住户“出片”需求;邀请地方歌手唱民谣,营造“格调”氛围;还有民族服装体验、风物套圈、DIY特色美食……
丰富的服务项目,让游客体验不再单薄。“现在,我们暑期及节假日的入住率均在95%以上,除了辐射成都、重庆,还吸引了北京、深圳等地的客人。”黄建华介绍。
提升服务水平,还体现在标准化、规范化。
张晓玲是仙峰苗族乡群鱼社区的一位苗族姑娘。这几年,乡里旅游业搞得火热,她返乡创业,利用闲置房屋办起了农家乐。
“一开始,我们也抓了瞎。”张晓玲说,搞民宿并非腾几个房间、做几道家常菜那么简单,卫生、消防、接待、宣传……处处是门道。
农家乐的特色是野、土、俗,但不代表服务水平就弱、差、次。
“多亏村里组织了培训,从做菜到经营,从卫生到待客,手把手教。”经过培训学习,张晓玲生意越来越好,目前9间客房年纯利达五六万元。说到这,姑娘脸上笑开了花……
行走三市,记者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村寨的火热实践,亦明白了产业之于乡村的意义。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四川先后投入15亿元,支持全省235个民族村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超20%。从一产粗放、二产初级、三产初现,到一二三产不断融合升级,四川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迈向共同富裕。(本报记者 吴雪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8日 第 05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28/cdc49653-2262-42bc-b560-c3759d51a8ef.png?id=b84c69f3-6087-436f-a865-7a087bb7d98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