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7-22 15:28

九十四个家史故事缀连一甲子(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西藏拉萨,八一街道曲折的巷弄里,藏着一家别具特色的“家史馆”——八一社区家史馆。这是西藏第一个以社区居民家庭史为主题的展馆,整洁明亮的小楼里陈列着94个家史故事、120件展品,凝聚着几代人关于西藏、关于家乡的记忆。
“参观家史馆的人不少,既有本社区的居民来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有外来参观者希望透过家史馆窥见拉萨乃至西藏的发展变迁。”八一社区第一书记央曦说。
走进家史馆,墙上居民自述的故事、从黑白到彩色的照片、各种各样的展品缀连一甲子光阴,带人们感受其间的变与不变。
一个家的历史,凝聚着信仰的力量——
居民土登的家史展陈中,有一张他手绘而成的社区全图。
那时候,土登老人担任八一社区的居民小组组长,承担着很多社区工作。社区没有官方的地图,社区内房屋建设也显得凌乱,给基层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于是,土登就自告奋勇,开始筹划绘制这张八一社区的详细地图。挨家挨户走访、记录每条街巷,在没有手机和导航的年代,土登用双脚丈量着自己生活的社区。他边走边看,和街坊们聊聊天,问问各家的情况,如果有需要,就第一时间去帮忙。
终于,地图画好了,本地群众生活、办事都方便了,外来人员也可以“按图索骥”。
“我是党员,就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土登说,“1963年入党以来,我一直珍惜这个身份。”
坚定的信仰,让土登充满干劲。在拉萨市尼木县担任兽医时,他除了悉心治疗群众家中患病的牲畜之外,还做了很多:看到百姓家里有机器坏了,他就帮忙维修;看到县里风沙严重,他带头植树造林。“我们干在群众身边,大家就知道党员的样子。”土登说。
“只有每一名党员做好表率,才会使群众信赖党、支持党,坚定跟党一起团结奋斗。”八一社区党委书记尼玛次仁说,“在八一社区的发展中,3个党支部、147名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家的历史,映照着社会的发展——
社区居民占堆的家史展陈,讲述了他们一家奋斗的故事。
陈列的农具,带着参观者回到那个开荒建设的年代。
当年,拉萨的八一农场还是大片的乱石荒滩和沼泽地,占堆的父亲洛桑曲达等建设者拔去树根、平整土地,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平整出2000多亩的土地。
占堆一直没有忘记,当父亲和自己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眼睛里闪着的光。老人家将奋斗的故事记在心里,传给孩子。
家史展陈里,也有属于占堆的珍贵记忆,那是他在农场工作的岁月。
当时,赶上党的好政策,占堆承包了一片50亩的土地,他种下了青菜、萝卜、青稞。谁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收成、能有多大收益,但占堆还是毅然干了下去——耕地、播种、除草、浇水,一丝不苟。“父亲的故事,让我干下去的决心更坚定。”占堆说。
那年秋天,地里硕果累累,一年的收成卖出了2000多元,这让占堆十分兴奋。随后的这些年里,占堆开拖拉机、承包大棚、经营果园,向着美好的生活努力前行。
一个家的历史,见证着民族的团结——
八一社区的撒拉族居民马尕西木在西藏生活了30个年头,他把爱情和工作的故事“送”给了家史馆。
爱情,从1998年日喀则的一家面馆说起:从青海来的年轻人马尕西木在厨房工作,被端托盘的藏族姑娘达娃央金深深吸引。
刚开始,达娃央金的母亲因为两家距离太远,不愿意接受这门婚事,后来看着这个年轻人每天认真工作、吃苦耐劳,终是点了头。当年,这对恋人结为连理。
2003年,马尕西木一家人来到了拉萨,踏进了八一社区鲁定路15号的大院。他也从一名拉面师傅成为“一个人的物业公司”——从修水管到通下水道,从调解邻里纠纷到深夜巡逻,他一个人撑起整个大院的物业工作。
“之所以愿意干这些活儿,是因为在这里生活让我分外幸福。这里有家人、街坊、朋友,大家都真心待我,我也希望回报以真心。”马尕西木说,“即使不干这份工作了,我也想继续在拉萨生活。”
一个家的历史,见证着时代的飞跃——
居民罗布次仁捐赠给家史馆一张照片,定格了2006年7月他母亲乘坐青藏铁路首发专列的情景。他的母亲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登车时的踌躇和激动,这条“钢铁巨龙”,着实给那一辈人带来太多震撼。
“如今,我的孩子们掏出手机就能购买火车票、飞机票去看更广阔的世界。”罗布次仁感慨,“之前,我们看到火车都震惊,现在坐上飞机也平常。我相信,明天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人民日报记者 徐驭尧 何嘉豪 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2日04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十四个家史故事缀连一甲子(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