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承文明之重 心系和平之远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75270516-71e0-480f-aa1a-adf8330bff0f.JPEG博科娃接受记者专访。本报记者 徐嘉伟摄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d1e7139f-94b5-4768-ae43-625d9b965cc3.JPEG
终身荣誉奖
伊琳娜·博科娃
(保加利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欧盟亚洲中心董事会高级顾问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667aa186-aacf-41d2-9c34-2496fe623e1f.JPEG
杰出成就奖
拉希德·阿利莫夫
(塔吉克斯坦)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
巴基斯坦和中国有着千年的友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道,更是思想、知识与文明的通途。中国古语有云:和而不同。我们的文化如同各异的花朵,愿“兰花”永远提醒我们多样之美、善意之贵。这是尊重的力量,也是和平之道和对话之路。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10405047-2879-4c68-b6b1-c54e67bd31ca.JPEG
杰出成就奖
马克西姆·维瓦斯
(法国)
作家、记者
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西方国家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底蕴深厚的文化与璀璨的文明。我们需要加强各领域思想对话,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整个世界将因此而受益。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ec38a7a5-b0bf-47b4-aadb-e6b47d2728bf.JPEG
杰出成就奖
费城交响乐团
(美国)
乐团高级顾问王一迅:“兰花奖”见证了费城交响乐团和中国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延续,我们对这段跨越世代的情谊倍感珍视。音乐是对话的重要语言,我们始终相信音乐能铸就桥梁,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信念。期待以音乐为笔,与中国人民共同书写下一个历史新篇章。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26d58e87-0629-4efd-8e2b-a574fede1ee9.JPEG
友好使者奖
托马斯·拉贝
(德国)
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席
获得“兰花奖”是我们家族117年与中国合作、历经4代人的荣誉。我为祖父感到自豪,我们家族一直秉承着他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精神。我们希望世界拥有共同的未来。真正的友谊就像异国他乡的家。对我和家人来说,过去和现在中国都是我的第二个家。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32781e8e-3204-4437-802a-dc78714eebd5.JPEG
友好使者奖
阿里·穆罕默德·萨贝基
(伊朗)
伊朗中伊友好协会文化和社会委员会主席
其女儿代为领奖:非常荣幸今天能代表父亲来领取这份珍贵的“兰花奖”。我的父亲非常感谢主办方给予的肯定,也为能够促进中国和伊朗文化交流而深感光荣。希望以后我自己也能够在这个方面贡献力量。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2204979e-fc78-4ff7-8a1e-f4e656cd705e.JPEG
友好使者奖
白杨
(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首位女火车司机
在一系列铁路工程中,我看到尼中两国人民携手合作,这是我们深厚互信、执着奉献与真挚友谊的象征。交流的关键是要相互理解,促进友谊。在这个时而充满分歧的世界,善意与联结才是团结的密钥。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24941d8a-88a4-47a1-9da3-c8b6a7d26af7.JPEG
友好使者奖
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前总理特别助理、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理事长
兰花象征高洁与坚韧,获得“兰花奖”是对我过去50余年与中国合作成果的褒奖。我将继续致力于巴中民间合作,推动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独行快,众行远”,让我们携手播散文明的种子。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43aaeb67-5190-43fb-916a-22c59cb8c968.JPEG
友好使者奖
司徒建国
(英国)
自媒体创作者
我的目标是用最真实客观的方式分享我眼中的中国。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18年的外国人,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我的使命。我想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说“谢谢”,你们的接纳和欢迎,让我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7c88fffe-74fc-403b-91f3-41dbd0f5b739.JPEG
友好使者奖
穆言灵
(美国)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鼓岭旅游文化研究协会高级顾问兼首席研究员
友谊的桥梁由人、故事和心灵搭建而成。当我们彼此倾听,彼此关心,彼此记得,那就是友谊生长的时候。我愿与所有鼓岭的朋友以及世界上所有默默播撒和平种子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份荣誉。
兰花奖是由中国外文局发起、面向全球设立的重要国际文化交流奖项,旨在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自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外机构和友好人士积极参与到兰花奖的推荐、评选表彰和交流活动中来。
兰花奖以成就贡献和国际影响力为主要评选标准,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对促进文明互鉴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人士和机构,分设“终身荣誉奖”“杰出成就奖”“友好使者奖”三个奖项。历经初评、复评、终评等环节,第二届兰花奖10个获奖主体从来自近80个国家的大约300个参评对象中脱颖而出。
7月10日上午,第二届兰花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终身荣誉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获得。
正如颁奖词中所说——“有一种担当,是肩承文明之重,行而不辍”,“有一种胸怀,是心系和平之远,志在千秋”,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博科娃表示,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存的概念从未如此重要。
“我们应当共同携手走向未来”
着眼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应对世界变局、破解人类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战略引领。
在此背景下,面向全球设立的重要国际文化交流奖项兰花奖,旨在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获得终身荣誉奖后,博科娃难掩激动:“我相信,获得这样一个奖,真正反映了我所相信的多边主义,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所代表的精神。”
接受专访时,博科娃高度评价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称其体现出古丝绸之路愿景,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球文明倡议再次展现了中国的远见和对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文化多样性所发挥的引领作用。我坚信这是当今世界非常需要的,我们需要相互接触,需要相互尊重,需要了解彼此。我们必须进行文明对话,无论有怎样的分歧,我们都属于同一个地球村,我们应当共同携手走向未来。”博科娃说。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当我们环顾世界,环顾我们生活的时代:地缘政治变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叠加。气候变化的后果、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地缘政治冲突和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亟待全球共同积极应对。”博科娃说。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底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首要前提。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非常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尊重多样性,否则任何问题都不会得到妥善解决,这是相互尊重的基础。”博科娃说。
对于“脱钩断链”“筑墙设垒”愈演愈烈,博科娃认为,这使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平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人们需要摒弃从零和博弈的视角对待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我是那些致力于坚持不同文化间对话交流的人之一。对话、相互尊重、了解彼此,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我相信文化外交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交流创造了信任。”她说。
博科娃表示,在全球文明倡议指引下,人类需要把握数字技术发展机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要避免在数字平台上加深现有的偏见和成见。人们需要紧密相连而非制造分裂,架起一座座联通彼此、文化沟通的桥梁而非加深隔阂。
“我们可以去推动不同语言的交流,共享知识和跨文化经历,推动协作与思想交流。如果人们能接受和认可文化的多样性,那么我们在使用媒体和通讯技术的时候,就能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在我们脆弱的世界里是极为重要的。”博科娃说。
“中国为文化遗产保护付出了巨大努力”
从西安出发到威尼斯,古丝绸之路沿途经过撒马尔罕、帕尔米拉、尼尼微等几十处历史遗迹,向世人展示了伟大文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成就。
“这些遗迹见证着东西方之间文化对话与相互尊重的价值,都是人类所拥有的瑰宝。”博科娃说。
几千年来,古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旅程、奇妙故事,常常是关乎人与人的故事,是文化与知识的交流、交汇。这些交流与交汇,塑造和催化了文明,丰富了学术知识,孕育了文学与科学的瑰宝,以及代代相传的传统风俗和艺术实践。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位女性总干事,博科娃2009年至2017年在任期间,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多次呼吁,发挥文化遗产在维护和平与安全中的作用,并推动了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的多项合作。
去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
“中国为文化遗产保护付出了巨大努力,我非常高兴看到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博科娃说,“北京中轴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城市景观和审美意趣,同时也是创新的,因为《世界遗产名录》中并没有很多城市建筑群。”博科娃认为,北京中轴线穿越空间与时间的旅程,讲述着中国文明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展示着城市建筑和发展的连续性,也因此成为世界古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的东方经典。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扩大了人们对世界遗产公约中所代表的世界遗产的理解,将为其他类似遗产的申遗工作提供新思路。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几座建筑,也不仅仅是静态的地点,而是整段历史。”她说。
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给博科娃留下了很深印象。她表示,文化遗产保护应进一步融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青年一代来说尤为重要。
“文化遗产保护应纳入教育体系,深化青年人对多样性的认识。他们不仅应该了解本国的文化遗产,也应该接触他国的文化遗产,更加包容,学会共享。”博科娃说。
几十年里,博科娃曾访问中国数十次。当被问及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中国世界遗产时,博科娃犯了难。她笑着说:“这实在太难做出选择,但第一面往往是最难忘的——30年前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我见到了故宫博物院,实在令人震撼。”
今年4月,她与儿子一起再次参观了故宫。她说,等下次有时间的时候,想沿着北京中轴线再走上一趟。
“中国为其他各国树立了榜样”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进步显著,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更为紧密。202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通过了在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这标志着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为中国与教科文组织各会员国开展务实合作提供机遇。
“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里一直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主张教育公平,孔子就曾提倡过‘有教无类’。”博科娃说,在她看来,高等教育可以作为实现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工具,倡导学生培养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培养适应全球化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与跨文化对话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世界正随着我们周围的技术变革而迅速变化,青年人兼具轻松接纳多样性的天赋与批判性好奇心,这是他们有能力破解世界走向分裂的关键特质。”博科娃说。
对于中方2023年提出的“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倡议,博科娃认为,得益于此,很多美国学生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有机会到访中国。
“中美、中欧之间的学生交流都非常重要,年轻人对话需要机会、需要空间。鼓励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增加对话,也能帮助他们消除一些偏见。年轻人有开放的心态,可以很容易地相互理解,建立友谊。”博科娃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强调培养“全球胜任力”,博科娃认为,其中包含三个核心维度: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既需要专业技术知识,也需要更广泛的人文素养;关键技能,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愈发重要的软技能,包括跨文化沟通、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跨文化胜任力,在全球化的职场环境中,理解多元文化、适应国际团队工作的能力已成为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015年,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正式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博科娃记得,当这样一份发展议程通过时,“我们已经确定了需求、目标、责任、全球公民教育的雄心和使命”。如今,她高兴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跨文化协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综合素养更为重视。同时,有更多中国人在国际组织工作,为国际组织作出贡献。
博科娃认为,当前,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等科技迅速发展,中国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应运而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于中国至关重要,对于世界同样意义重大。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中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更在于中国为其他各国树立了榜样。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模板:以技术创新推动现代化进程,鼓励年轻人进行创新,不断发掘他们的科学潜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她说。
在博科娃的出生地保加利亚,每年会有喜悦热闹的玫瑰节。人们载歌载舞,赏花嬉戏。兰花淡雅、玫瑰热烈,各有其美,各展芬芳。扩而言之,世上的花朵瑰丽万千,繁花盛放满园,方为锦绣世界。(本报记者 孙亚慧 陈静文 徐嘉伟 获奖人照片供图:中国外文局·兰花奖秘书处 制图:徐嘉伟、陈静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2日 第 08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bc1683fc-afb4-4124-80e6-a033b82dca84.png?id=d94b9cb2-4fb2-4a3b-ad6b-0ac4acd3b95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