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职业教育合作搭上AI快车(环球热点)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fcbbf3eb-dcbd-4547-aae9-918e3cebb76e.JPEG参会中外嘉宾参观青岛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设计的文创作品。
活动方供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17837d6b-f8f7-45bd-b4aa-39864a79d0ed.JPEG
参会中外嘉宾参观青岛黄岛学院学生毕业作品展。
活动方供图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中欧职业教育和人文交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欧盟协会日前在山东青岛共同举办中国欧洲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发展国际交流会议,与会嘉宾围绕“数智赋能新时代中欧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让中欧职业教育合作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为双方培养更多掌握先进技能的能工巧匠。
职业教育成为中欧人文交流合作的亮点
青岛中德生态园内,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一楼的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教学工厂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各种智能制造设备,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人来此学习、实训。公司二楼的一间教室里,一群来自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如何操作智能制造设备。
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与从事智能制造技术以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30余年的德国科斯特公司深度合作,致力于推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进而打造本土化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这是中欧职业教育合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纽带,是多年来中欧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欧洲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发展国际交流会议上,来自中国与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多国的嘉宾分享了对中欧职业教育合作的关注与积极评价。
中国欧盟协会会长刘奇葆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劳动力流动也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不仅是一个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加强国际产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中欧加强职业教育合作既成就彼此,也惠及世界。
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巩固和促进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好关系。正是这些交流,让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了民心相通,让各方发现了相互间更多的共同之处。
萨帕特罗在接受采访时高度肯定职业教育,特别是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在应对青年就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德国曾在该领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和西班牙也在该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花景新在会上介绍,在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上,中国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法国工程师教育、英国“学历+证书”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几年,中国职业教育践行“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理念,推动中欧职业教育合作不断深化,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一批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品牌在欧洲多个国家落地,职业教育已成为中欧人文交流合作的一大亮点。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职业教育迎来崭新变革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当前,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尤其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当下,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周期大幅缩短,新旧职业的迭代越发频繁。
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电子电路设计师等17个新职业,并拟增加智慧仓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42个新工种。
与会的中欧嘉宾普遍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式、内容、场景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迎来崭新变革。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为职业教育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会议现场,中欧嘉宾围绕“数智时代中欧应用技术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机遇与挑战”“数智时代中欧行业组织参与应用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中欧协同开展智能制造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德国莱比锡工商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总经理迈尔介绍,他所在的机构与中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已有数十年,合作伙伴分布在北京、河北、广东、山东、浙江等多地。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尤其是为年轻人提供技能培训,以此解决人才短缺危机,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今后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法国国家工业促进委员会副主席加罗表示,目前,法国许多公司面临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人才不足的困境。“例如,现在许多行业都需要机器人维护工程师等技术人员,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职业教育能力,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合作。”加罗指出,法国与中国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密切、成果丰硕,许多中国学生在法国接受职业教育并获得相应学位。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法国与中国在职业教育合作方面都有需求和意愿,也有资源和条件,可以在师资、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强交流互动,实现合作共赢。
花景新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劳动者技能结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中欧职业教育合作面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同探索以人工智能为工具,把AI大模型、数字孪生、具身智能、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嵌入专业课程,改造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重塑人才技能结构,将更好提高劳动者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中欧携手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观点的交流迸发出合作的火花。中欧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欧都应注重科技赋能和国际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搭上人工智能“快车”,积极为世界提供职业教育领域的中欧智慧和中欧方案。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中国、德国和芬兰等国的企业、院校将共同探索共建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标准,开展“语言+技能+文化”融合培养,推动师生双向交流与企业实践,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更好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德国莱茵科斯特集团公司总裁艾瑞克·莫斯卡瓦介绍,该公司不仅希望参与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还在积极对接中国国内的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建立培训中心,让年轻人才更快掌握先进技术,进而为中国以及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中国,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成为中国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王继宏引述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称,截至今年2月,中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如此庞大的智能工厂体量意味着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王继宏表示,未来,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中欧之间的产教合作,加强中欧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
作为中国最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之一,青岛与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历史悠久。目前,青岛已建成青岛—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职业能力发展中心、职业教育国际客厅等5个中德职教合作平台,实现中德职教资源的深度交流,中欧高校层面的合作更是亮点纷呈。
青岛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表示,今后该院将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中欧院校联合开发人工智能+职业智能数字化课程体系,联合开展“双元制”+中国特色模式创新,共建跨国职教研究中心等,推进中欧职业教育课程对接、学历互通,搭建双方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与欧洲的合作伙伴共同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中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严 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3日 第 06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3/4db08b19-7111-4098-8bd8-30db45bdcc5b.png?id=3969df21-231b-47ab-bb4b-1c2292330f8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