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摸底新变化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b5ecca57-9e65-4405-950a-d0e54bd14fa7.JPEG近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的马铃薯喜获丰收,种植户忙着抢收,供应市场。图为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种植户在田间收获马铃薯。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99c64c76-e653-4506-b3c9-45a9c29520e1.JPEG
图为农民驾驶农机在浙江省玉环市漩门湾三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内进行“海水稻”插秧作业。段俊利摄(人民视觉)
中国“三农”即将迎来新一次全面摸底——国务院日前印发通知,决定于2026年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
为何选择在这一时点开展普查?具体查什么?与以往相比,这次普查有哪些新变化?
时隔10年再次启动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与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共同组成了中国的三大周期性普查项目。
1996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此后,分别于2006年、2016年实施了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农业普查每十年举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2026年,我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
农业普查是一个国际性的统计调查项目。数据显示,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自1950年起,每10年制定一个世界农业普查指导性方案,目前全世界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照该方案进行了农业普查,提交了农业普查成果。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成为世界上实施农业普查动员力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农业普查顾名思义是和农业有关,我国农业普查中的农业行业范围是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同时,还有一个鲜明的中国特色,就是不仅包括了农业,还涵盖了农村和农民。
这样的特色在已经实施的全国农业普查中有着直接体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历经三年,共动员近400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逐村、逐户、逐单位入户普查登记,调查了60多万个村、2.3亿住户和200多万个单位。
从普查结果看,查清了粮食、棉花、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业生产底数,系统反映了农民和农村新变化,同时获取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等方面常规统计调查没有覆盖的信息,填补了“三农”统计上的空白。例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农业经营单位204万个,较十年前增长417.4%;全国温室占地面积334千公顷,较十年前增长了312.6%。2016年,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24.8台,比十年前增加21.4台;农民做饭取暖使用的能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电,排在第二位的是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而2006年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柴草和煤。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至今已有10年,中国“三农”情况又有不少新变化。付凌晖表示,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将全面摸清新时代我国“三农”家底,客观反映农业发展新情况、乡村建设新面貌、农民生活新变化、农村改革新成效,对于科学制定“三农”政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内容和手段都有更新
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即将展开,主要查什么?有什么变化和创新?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普查对象、范围和内容——
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下列个人和单位:农村住户,包括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其他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
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和大食物生产情况、农业新质生产力情况、乡村发展基本情况、农村居民生活情况等。
与前三次相比,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国务院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盛来运介绍,这次普查在摸清“三农”家底的基础上,对多元化食物供给、农业新质生产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新情况进行调查,将全面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业专家分析,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此次普查既会调查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情况,也会进一步查清肉蛋奶等畜产品以及林产品、水产品等情况。同时会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弄清楚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发展情况。
在调查手段上,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也将“升级”。据介绍,自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以来,调查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首次应用遥感技术测量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人员到设计好的地面样本上用无人机和手持移动终端采集农作物种植信息;全面应用手持移动终端进行入户、入单位访问;有条件的行政村、乡镇在网络平台直接报送村、乡级普查表。国家统计局分析,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调查手段,提升了普查的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
盛来运表示,这次普查将加强现代化调查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普查数智化水平。
将分4个阶段进行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普查之一,中国的农业普查组织实施并不容易。
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期间,有关部门负责人曾指出,这次农业普查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全面调查,涉及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普查对象众多、居住分散、流动频繁,同时要克服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公民和企业更加注重保护隐私和商业秘密等普查难题,任务极为艰巨复杂。日前印发的《通知》也提到,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涉及范围广、调查对象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
在此背景下,普查工作将如何推进?
《通知》提出,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国务院设立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记者梳理发现,这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近20个部门。
从时间安排看,《通知》明确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6年12月31日24时,时期资料为2026年年度资料。
盛来运介绍,此次普查拟分4个阶段进行,其中2025年—2026年为准备阶段。主要是组建普查机构,研制普查方案,开展普查试点,落实普查经费和物资,开展普查宣传,选聘与培训普查人员,开展遥感测量,进行清查摸底等,为普查登记做好各项准备。
当前,不少地方已开始着手相关准备工作。6月26日,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遥感测量试点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公告对外发布,采购需求包括配合完成遥感影像数据的接收、补充及预处理,完成试点区域农作物种植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遥感测量,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等。
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2027年1—5月进入现场登记阶段,这是普查工作量最大、动员力量最多的阶段;2027年6—12月为数据处理及发布阶段;2028年—2029年为资料开发应用阶段。
“这次普查采取全面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长表与短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将有力提高普查工作质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盛来运说,还将广泛应用行政记录,加强普查资料开发利用,打造农业普查数据“一张图”,促进普查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共享。(本报记者 邱海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1日 第 11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7/1/2d75720f-4130-462b-ac81-2ee647ce6bb4.jpg?id=fdc4704f-c20e-46ef-b170-13985bb01ab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