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拥抱自然,自然也会回馈你”(环球热点)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3b71327a-0e0b-429b-afde-18386f5a0f58.JPEG中外青年在北京市丰台区怪村郊野公园种植“友谊林”。焦雪桐摄
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在北京市丰台区怪村郊野公园内,一群中外青年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种下白皮松、油松、白蜡、元宝枫、海棠等苗木,一片象征友谊与希望的“友谊林”生机盎然。
参加这次“中外青年友谊林”植树活动的外国青年,来自巴巴多斯、塞拉利昂、保加利亚、泰国、尼日利亚等13个国家,是来华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等主题研修的学员。研修班由商务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主办,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在华研修期间,外国青年纷纷点赞中国近年来植树造林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表示将积极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高度评价中国“绿色成绩单”——
“中国的成绩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像今天这样一棵棵种出来的”
去年,全国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这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中的一组数字。数字背后,彰显了中国这些年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40年来,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近20年增绿的1/4。中国在全球的“绿色成绩单”上占据了重要份额,已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
参加植树活动的外国青年,纷纷对中国植树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这很了不起。中国的成绩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像今天这样一棵棵种出来的。”泰国素可泰·探玛开放大学森林与环境管理系讲师苏提达·马尼阿纳库尔当天种了4棵树,她曾到内蒙古等地参访,当地通过草方格治沙、种植梭梭树等方式,成功让沙漠变成绿洲,让她印象深刻。“在同一片土地上,中国实现了绿化、粮食和生态功能的协调统一,非常了不起,这种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和理念值得借鉴。我认为泰国也能采取类似措施,相信我们未来也能取得像中国这样的进步”。
“我希望未来能回到中国,看看我种的这些树长得怎么样。”塞拉利昂土地部助理调查监督员埃丝特·卡玛拉和同伴当天种了3棵树。她说,塞拉利昂有很多天然森林,政府致力于种植更多的树来发展经济,农民等广大民众参与其中。中国在城市绿化与自然融合方面成效显著,“我喜欢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这样做是有成效的。如果我们拥抱自然,自然也会回馈你”。
在北京、上海等地参观后,巴巴多斯一家公司的研发人员克里斯托弗·艾伦·布雷斯十分钦佩中国在环境保护、林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中国植树造林取得了很大成效,这是值得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经验。”他认为,中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就有植树、环保相关规划,良好的绿化网络以及树木种植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世界因为中国的努力而变得更绿色和美好。”尼日利亚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首席执行官阿洛齐·钦克·埃切昂武说。
探寻成功背后的原因——
“环境增绿成功,源于人们上下一心”
为什么中国植树造林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这是参与此次研修班的外国青年颇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经过在华近半个月学习、考察,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政策倡导和推动是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中国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增绿成功,源于人们上下一心。”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教授玛丽亚·克拉西米罗娃·春丘科娃认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政策保持连贯性与各地强有力的执行力,为植树造林筑牢根基,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中国通过设立植树节等方式,鼓励孩子从小参与种树,培养孩子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这是很棒的做法。”
“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大规模开展行动,这给我很多启示。”斯里兰卡环境部环境官员卡鲁托塔吉·雅桑迪卡·古纳辛赫认为,中国坚持协调环境、民众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努力将城市化理念与绿色发展战略相结合,这种发展方式值得借鉴。
阿洛齐·钦克·埃切昂武认为,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并制定了全面且长期的植树造林规划和政策,引领植树工作规范开展。企业还开发相关手机应用,吸引和倡导民众广泛参与植树活动,还为国外人士提供参与植树的机会,这种做法值得称赞。
民众广泛支持和参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被写入森林法的公民义务。各地加强环保理念宣传,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人们共识。
玛丽亚·克拉西米罗娃·春丘科娃表示,通过参加研讨会及日常观察,她感受到中国民众生态环保意识高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家积极响应植树造林号召,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在中国参访期间,肯尼亚林业研究所科学家内蕾奥·切莉莫·莱莱对中国一个动物园的设计赞不绝口。她发现,动物园里不仅树木郁郁葱葱,而且动物们和自然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它们就像在野外一样生活。“我从未想过城市动物园可以被改造成这样的景观,我觉得这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体现,在这里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真实写照。”她说。
分享各国绿色发展经验——
“共同学习如何保护地球,建设一个更美好、更清洁的世界”
在学习与交流中,各国青年分享了本国的绿色发展实践,并探讨如何借鉴中国经验,共建绿色家园。
当前,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生活。“气候变化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当下的问题。好消息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可以共同学习如何保护地球,建设一个更美好、更清洁的世界。”埃及环境部高级环境研究员贺巴·阿德尔·哈比卜表示,中国倡导所有人一起行动,比如种植树木、节约用电、减少浪费、减少用纸或在工作场所践行环保理念等,这些小行动带来了大变化,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在。“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既能造福当下,又能保护未来,这就需要合理地使用能源、水和资源,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兼顾发展、工作和帮助他人。”
外国青年们强调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克里斯托弗·艾伦·布雷斯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在制度法律和资金方面加强合作。“绿色建设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虽有意愿但资源有限,我们非常感谢中国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这对全世界都有帮助。”
阿洛齐·钦克·埃切昂武介绍,尼日利亚政府积极推动公民植树以应对沙漠化问题,各级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共同参与。此次研修班让他对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有更好理解,思考未来如何将中国在植树造林、绿色发展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尼日利亚实际进行实践。
“中国在植树造林、绿色发展方面树立了标准,这些标准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己设定的,因为中国相信这样做能带来更美好的未来。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积极行动起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贡献力量。”阿洛齐·钦克·埃切昂武说。(彭训文 焦雪桐 周奕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8日 第 08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5ac25149-0808-4423-9407-330fc17ced26.png?id=0423586c-11c7-4096-84c6-4c6de174a9c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