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5-28 08:11

荷兰初印象“三重奏”(行天下)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e340e88e-1f6a-42fe-87be-d096ab6f1bec.JPEG

赞丹镇风车村风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c2806983-2482-4cc6-826d-374a38b58a6c.JPEG

库肯霍夫公园的郁金香花海与风车相映成趣。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1469382b-a079-4307-8b16-a48dc172605b.JPEG

阿姆斯特丹市区的运河畔,自行车和骑行者随处可见。
提起荷兰,不少人脑海里应该会蹦出郁金香、风车、自行车这“三件套”吧?至少于我而言,小时候看到的各种画报、挂历和明信片里,关于荷兰的照片大多围绕这三个元素:郁金香五颜六色、尽情绽放;风车在河边依次排开,造型别致;男女老少们骑着大轮子的自行车从河边的小路上穿行,惬意舒适。每当做作业累了就会抬头看看,然后畅想自己什么时候也可以亲身体验。
十数年后,我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前往西欧的旅程。在荷兰的一周时间里,郁金香、风车、自行车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们的存在,加上儿时的记忆,让荷兰的画风在我眼中变得美丽优雅、充满诗意。

荷兰被誉为“郁金香之国”,是世界上种植郁金香数量最多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公园之一,库肯霍夫公园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盛大的郁金香花展,吸引全世界的游客前来观赏。
五月初的一个晴天,我和朋友一同来到库肯霍夫公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公园里的郁金香显得格外艳丽,光彩照人。红色、玫瑰色、橙色、紫色、白色……各种颜色的郁金香按照特定的造型排列,婀娜多姿,仿佛是有人打翻了调色盘,将春天的色彩尽情挥洒。不需要太多摄影技巧,不用过多寻找机位视角,只要拿起手机、相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张明信片或屏保照片。
库肯霍夫公园不仅以其盛开的郁金香闻名,更是一处生态的乐园。公园内湖泊点缀,白天鹅在湖中优雅地划过水面,野鸭与松鼠在林间自由穿梭,好不惬意。走累了选择在湖边、草地旁的餐厅点一份三明治或一杯咖啡,就可以在户外的用餐区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将美景尽收眼底。
除了库肯霍夫公园,郁金香在荷兰俯拾皆是,可谓是荷兰人的“国民鲜花”:花卉市场、居民院落、酒店、超市,到处都有郁金香的身影;平日里,荷兰人见面时也常常互赠一束郁金香,以此表达美好的祝愿;机场和商业街的纪念品商店售卖着各种各样郁金香形状的装饰品;就连荷兰人家里的餐具、家具,也都会有郁金香的图案……
多年来,在瓦赫宁根大学的引领下,荷兰植物学家们经历了长期的跟踪、选育和试种,摸索出了郁金香花朵形状和颜色的遗传规律,总结出花色和花型育种体系,现已开发出7000余种不同的郁金香品种。据介绍,荷兰郁金香种植面积达到1万公顷左右,占全世界郁金香产量的65%。每年可生产郁金香球茎43亿个,其中30亿个用于出口。

除了被称为“郁金香之国”,荷兰又叫“风车王国”。由于荷兰地处欧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海岸线长,一年四季盛吹西风。风车的建造让荷兰充分利用了风力这一自然资源,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灌溉农田、磨米、发电、运营水利工程……在工业革命前的数百年时间里,风车是荷兰的重要动力系统。到了18世纪,荷兰的风车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其数量达到近两万座。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结束,风车的用途逐渐被蒸汽机和电力取代,大量的风车被废弃、拆除。目前,在荷兰剩余不到1000座风车中,只有210座还在继续使用,其余无法使用的风车均作为历史遗迹供人参观。
虽然风车作为生产生活设备的一部分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其美观别致的外表依然受到全世界游客的喜欢。每年全世界有不少游客来到荷兰,专门一睹风车的风采,并打卡留念。最出名的,莫过于赞丹镇的风车村。
这个风车村距离阿姆斯特丹十余公里,是一座河流边的小村庄,颇具水乡特色。站在村子的河边望去,一座座风车沿着河岸排开,每当有风吹过时,风车缓缓地转动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一栋栋古老的房子在风车旁静静伫立着,仿佛在讲述数百年前这里田园牧歌的故事。
除了部分房子还有人居住,大多数老房子都已转型成为博物馆,向大家展示它们过去的生产功能:比如有的房子过去靠风力来生产奶酪,房间里复原了乳制品作坊的布局和场景,同时也售卖各种各样的奶酪产品;有的靠风力来生产木鞋,游客们来到这里能了解木鞋制作工艺,为家人朋友选购一双颜色鲜亮、图案各异的木鞋作为纪念品。榨油作坊、面粉作坊、造酒作坊……正是风车不停地转,才有了这么多不同功能的作坊;正是这些作坊不停地生产,才有了这座村子甚至整个荷兰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

荷兰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据说在这个人口仅1800万的国家里,自行车数量达到2000多万辆,平均每个人拥有1.3辆自行车。荷兰自行车道的长度约为4万多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长度的1/4。不论是城市道路还是乡间小道,抑或景区内部,到处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
不只是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荷兰的基础设施几乎方方面面都围绕自行车的骑行、停放而设计:各种公共场所和商业区会专门设计连接线路,让自行车自由穿行,甚至连荷兰国立博物馆都为了让骑行者能够穿行而修改了入口和人行道;室内外、地下甚至水乡都有自行车停车场,有不少还都是免费提供停放;自行车可以安放前置或后置的“箩筐”,用来携带幼儿或运送货物。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政要、富商,大家随时都会骑行上路,既锻炼身体,又实现绿色出行。
与郁金香、风车一样,自行车已经全面融入荷兰人的生活,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一些不再使用的自行车或摆放在酒店大堂、商店门口作装饰品,或被艺术家们涂鸦成为摆件,吸引不少世界各地的游客与之合影留念。
天气晴朗的时候,许多游客也会专门租一辆自行车,在花田中、在城市里、在河流边,优哉游哉地骑着车,放松身心,享受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被绿色植物包围的感觉,静静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柴逸扉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8日 第 12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5/28/785482a1-10de-4fe2-a3ee-f9e2a1dd2c87.png?id=92044ac7-b9d8-4006-877b-124463a9d37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荷兰初印象“三重奏”(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