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德国大使邓洪波:“中德要共同做自由贸易的捍卫者”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4/11/d499ac18-b9ee-4c8b-9ac9-68b1534b67e0.png?id=00494dba-f445-46a6-8276-4ad4a5e5f2ed中国驻德国大使邓洪波近日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表示,中方始终视德国为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重要合作伙伴,愿继续同德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推动中德务实合作不断迈上新高度、开创新局面。
“中国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人民日报海外网:今年全国两会于上月胜利闭幕,您认为两会对外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邓洪波:每年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两会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我认为其对外释放的重要信号有三:
一是中国将继续做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经济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去年,中国成功实现5%经济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名列前茅。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高盛集团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社会预期不断改善,中国经济巨轮必将继续破浪前行。
二是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开放发展的引领力量。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日益上升,中国始终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拆墙”而不是“筑墙”。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到稳外资20条落地,再到两会提出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中国一直在以实际行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三是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稳定的建设力量。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强权霸凌大行其道。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倡导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积极探索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凝聚更广泛共识,不断以自身确定性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展现了中国促进全球开放合作、携手各国共同发展的战略定力与魄力,受到与会代表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将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为世界增长创造新动能、为国际合作谱写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的‘利’与‘机’”
人民日报海外网: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中德关系,特别是经贸合作方面带来哪些机遇?
邓洪波: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其中,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这几点都与中德合作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中德经济利益交融互补,共同谱写了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成功故事。虽然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差异和分歧,但两国合作优势互补的特点没有变,互利共赢的本质没有变。当前,中德两国都处在各自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时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两国务实合作和各自发展持续赋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扩大合作市场空间。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体,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未来5年,中国将提升城镇化率至70%,相应推动1.7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力支撑消费市场。今年“两会”提出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必将进一步释放巨大市场机遇,为中德务实合作提供更广阔空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激发传统合作潜能。过去四十年,中德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领域取得了丰硕合作成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两国均面临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的迫切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标志性项目落地,必将促进中德传统产业合作提质升级,推动两国务实合作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开拓全新合作领域。近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迈出强劲坚实步伐,是十年来全球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德国已将工业交通、太空海洋、健康产业等六大领域列为未来重点研发方向,中国则将继续推动商业航天、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彰显了两国创新发展的互补性和契合点,必将为两国务实合作赋予新内涵、打造新亮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稳”与“进”,更是世界的“利”与“机”。我注意到近日赴华参会的多位德国企业界高层人士纷纷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支持中德互利共赢,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华投资合作,道出了德国经济界的心声。
“中德携手合作为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
人民日报海外网:当前,脱钩断链、建墙筑垒的保护主义思潮给全球化带来严峻挑战。您认为中德应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邓洪波: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稀缺资源,各国的选择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和时代走向。中德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在变局、乱局中更应该携手合作,为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
一是共同做自由贸易的捍卫者。面对以邻为壑行径、“脱钩断链”风险,中德应坚定对保护主义说不,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韧性与稳定,深化汽车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在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案上推动欧盟与中方相向而行,尽早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向世界发出中欧有意愿、有能力按照世贸组织规则、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积极信号。
二是共同做多边秩序的倡导者。面对地缘局势紧张加剧、丛林法则卷土重来等国际秩序挑战,中德应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恪守多边主义理念,反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内加强协调,共同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稳定,积极开展三方合作,促进世界繁荣发展。
三是共同做全球性挑战的破题者。面对气候危机、能源危机等多重挑战,中德应当加强合作,携手应对。两国在绿色转型、碳中和技术等领域具有高度互补性,双方可以加强对接,实现氢能、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联合研发,携手制定可持续发展标准,切实履行《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德方案”。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也成功迈入第二个十年。德国已完成大选,正在组建新一届联邦政府。中方始终高度重视发展中德关系,愿同德方一道,牢牢把握伙伴正确定位,坚持合作主基调,加强对话沟通,扩大交流互信,共担大国责任,更好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青年是中德关系的未来”
人民日报海外网:去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欧期间提出推动未来3年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的重要倡议,对进一步扩大中德中欧青少年交流提出了殷切希望。您认为中德青年可以为两国人文交流做些什么?
邓洪波:中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友好交往传统悠久,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通话时指出,中欧双方应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密切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鼓励中欧民众双向奔赴,支持地方交往和教育合作,厚植中欧友好的民意基础,为中德中欧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方向。我相信中德青年在推动两国人文交流方面大有可为。
两国青年可以加强语言文化互学互鉴。语言是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是打开各国文化宝库大门的“金钥匙”。目前中国已有150余所高校开设德语专业,德国也有超过3万人学习中文。伯乐中文合唱团成立十一年来坚持通过“唱歌学中文”,增进了德国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带动了两国青少年间的交流。两国青年可以以此为鉴,以言互通、以文会友,搭建更多文明对话之桥。
两国青年可以开展多元形式交流访问。人员往来是赓续中德友谊的动力源泉,青年是传承两国友好的澎湃力量。为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倡议,去年底,驻德国使馆举办“欧洲翻番”倡议德国站启动仪式,面向德国推出了“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YES项目),为中德教育合作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两年青年可以充分利用交流互访增进了解、并肩成长,厚植相知相交的友谊之基。
两国青年可以促进人文交流对话创新。我很高兴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德青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积极进行互动,探讨旅行美食,分享生活体验。在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中德青年也有诸多共同关心的话题。两国青年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聚焦全球性问题,在交流对话中擦出更多思想火花、收获更多智慧成果。
青年是中德关系的未来。希望两国青年能成为推动文明交流的生力军,促进民心相通的践行者,共创美好未来的同路人,为中德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国人民长久友好不断贡献青春力量。
(采访整理:牛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