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中医既是医学更是哲学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论医药
中医体系的形成离不开我们
对宇宙万物与天地自然的思考和追问
同时中医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治疗方式
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推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伤寒论》为何成为中医界的
“必读教科书”
从东方到西方
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医理论
为全球医学体系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传入日本
被收藏于日本皇室
14世纪中期被日本医家和气朝臣嗣成发现
抄录成《和家氏伤寒论》一书
对日本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除日本之外
韩国、印尼、越南、新加坡等国家
也对《伤寒论》进行了诸多整理、注释、研究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4f193cd3-1390-4825-8a7e-21c2c7352316.JPEG
而在17世纪
欧洲首部关于中国动植物的
拉丁文专著《中国植物志》出版
点燃起西方国家了解中草药的热情
书中所记载的中国植物“土茯苓”
此前曾治好了困扰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痛风之症
因此风靡一时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3a468c0a-c801-429d-aad3-3ae661fe25b7.JPEG
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
中医的神秘面纱一步步向欧洲揭开
中医为预防天花而发明的“人痘接种法”
传到欧洲后促进了“牛痘接种法”的发明
挽救了无数生命
也让中医智慧在西方医学界大放异彩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0999f71d-ecb3-4710-b117-d58fd965008b.JPEG
是医学更是哲学
解码中医里“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医的智慧在自然与生命的交织中萌芽
跨越数千年
中医在理论与实践中持续发展
中医体系的构建得益于
中国广袤的自然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
使古人形成了
以天为基准的观察事物的理论方法
古人不断地进行天文观察
用自然天道解释生命现象的规律
形成了阴阳学说、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观点
构建起独特的中医医学体系与治疗方法
“循性而行谓之道”
遵循天地万物本身的规律来疗疾、愈病
可以说中医不单是生物的医学,更是哲理的医学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e3793ef6-6fe9-4978-a40b-619d7e9d1b21.JPEG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63cd95d0-b773-4224-999a-21353ad8e9ef.JPEG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1fde1613-c04e-40de-a392-50974f4404a7.JPEG
中国古画《内景图》里
就藏着中医“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智慧
从呼吸天地之气到连接任督二脉
画中将人的五脏六腑、筋骨经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彰显了中医的“整体观”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8929ecd9-f85c-4535-8f44-d61020cc9771.JPEG
而在行医治病的过程中
辨证论治是重要方法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样的病症可以选择不同的疗法
不同的病症却可以使用相同的疗法
根据个体差异来寻求个性化解决
这便是中医的智慧
就如同《伤寒论》中的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
生姜、大枣、甘草、芍药、桂枝
小小五味药也能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大功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98081838-af20-434c-9540-8f78bd178439.JPEG
“上工治未病”
“治未病”的理念是中医最高的境界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近年来
我国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将健康的“关口”前移
以未雨绸缪之心调和生命、调理身体
使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c3020e26-4368-4748-9d39-5763b929a67c.JPEG
以文明互鉴之姿续写中医的传奇篇章
时至今日
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日益强大
中医药已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
越来越多国家将中医或其部分疗法
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遍布全球的约30万家中医诊所
为数以亿万计的患者守护着生命健康
中药、针灸、拔罐、按摩、推拿
中医的特色疗法正在国际舞台发挥着重要作用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3/16/aef487d8-1748-4b96-9e79-a402ca43ab66.JPE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