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1-17 11:29

中国航天:星辰筑梦 未来已来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7/cc82e8a6-94bd-4588-8a04-84ed54896270.JPEG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飞天想象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7/65dc8dec-6b53-4189-9906-cf14d21db5a3.JPEG
“揽月”月面着陆器效果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7/7e240f9e-3ce5-4e32-a0c7-2053f3f8aabb.JPEG
“梦舟”载人登月飞船效果图。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7/65f5d455-165e-4519-8569-94e143b6e01d.JPEG
天问二号效果图。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创造了史上多个第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近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取得新年“开门红”。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起航。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将继续在新型重型火箭研制、智能航天器开发、载人航天工程、月球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提升运载火箭能力
关键词
长征八号甲火箭
长征十号载人火箭
长征九号重型火箭
运载火箭能力有多大,航天舞台就有多大。中国航天一直致力于推进运载火箭技术创新,持续提升运载火箭的能力。2024年,中国新型火箭长征六号丙、长征十二号首飞成功。前者是新一代无毒、无污染中低轨道两级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后者则是中国首型3.8米直径单芯级液体运载火箭,可有效提高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组网能力。
对长征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专家龙乐豪介绍,“长征”瞄准的是大运载能力、快速反应、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大”“快”“高”“低”。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发布的消息,由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计划于2025年首飞。该型运载火箭运载的能力更大,运载效率更高,可以提供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从3吨到5吨到7吨的梯度运载能力,被认为将在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长征十号、长征九号分别是中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未来探索太空秘密的两大主力火箭型号。长征十号的使命是完成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实现中国人数千年的奔月梦想。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信息,该型火箭将采用三级半构型,总长度将超过92米,起飞重量将超2000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7吨。
航天专家庞之浩指出,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在长征十号的研制过程中,将攻克发动机多机并联、低频弹性控制、故障诊断及容错重构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并使其迈向全面智能飞行阶段,即有效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全系统的智能健康检测系统,实现火箭本体自主修复。
根据计划,中国人首次登月将在2030年前实现。长征十号的研制工作瞄准这个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之前,该型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和整流罩分离试验都取得成功。2025年将是其研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将取得哪些重大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
长征九号作为重型运载火箭将满足中国航天一系列重磅任务需求,其中包括建设未来月球科研站、太空电站和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长征九号模型闪亮登场,赢得广泛关注,相关参数也被披露出来。据庞之浩介绍,长征九号将采用多种构型,芯级箭体直径最大可达到10米级,低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4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0吨、地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35吨。根据计划,长征九号将于2030年前后实现一级重复使用构型首飞,2033年到2035年实现两级复用构型首飞。
推进新型卫星研制
关键词
“微笑”卫星
卫星互联网
新一代气象卫星
下一代北斗系统
2024年,中国携手国际合作伙伴实施了多颗高水平科学卫星任务,不断开拓空间观测新天地。比如与欧洲航天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共同实施“天关”卫星任务,开启了X射线时域天文学;再比如致力于研究宇宙演化和暗能量的中法天文卫星,获得首批在轨科学探测成果,其中包括成功捕捉到首个伽马射线暴。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将继续推进卫星技术创新,实施一系列新星发射任务。中欧合作的“微笑”卫星就是其中之一。“微笑”是致力于研究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的全景成像卫星,通过对向阳侧磁层顶、极尖区和地球极光进行全景成像,对地磁场和等离子体进行原位测量,提高人类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场变化相互关系的认知,认识地球亚暴整体变化过程和活动周期,探索日冕物质抛射事件驱动的磁暴发生和发展。据了解,该卫星配置了4台有效载荷,能连续40多小时对地球磁鞘及极尖区进行X射线成像、对全球极光分布进行紫外极光成像,同时对太阳风和磁层中的等离子体及磁场进行实时原位探测,从而揭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变化规律。
2024年被认为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两大互联网卫星星座拉开组网大幕。其中,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千帆星座”发射了50多颗极轨互联网卫星,中国星网公司成功发射了首批10颗低轨互联网卫星,开始编织星网卫星星座。根据规划,“千帆星座”将采用多层多轨道、分阶段实施的星座设计,建成由约1.5万颗卫星组成的太空巨型卫星星座,为全球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中国星网公司将发射约1.3万颗低轨通信卫星,完成卫星互联网组网。可以预期,2025年将见证两大互联网星座建设热潮,一批中国卫星互联网新星将陆续飞天。
全球首颗静止轨道微波气象卫星是新一代气象卫星家族重要成员,预计于2026年前后发射升空,将装载毫米波亚毫米波探测仪,可实现对大气温湿度要素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的高频次三维探测,进一步提升高精度天气分析和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和灾害监测预警等能力,将实现世界气象探测领域新的飞跃。2025年无疑是我国科研人员为该卫星飞天备战的冲刺之年,将继续为实现静止轨道高精度微波探测、天基大口径高精度固面天线研制、高稳定连续机动、高精度微波导航配准等技术突破而努力拼搏。此外,中国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将于2025年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将继续在星地协同智慧观测一体化技术,建立支撑精细预报的智慧观测业务系统方面取得新突破。
2025年将是中国下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重要年份。根据2024年11月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中国将建设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的下一代北斗系统。关于相关时间规划和步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表示,中国将在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前后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约于2029年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促进载人航天再突破
关键词
“轻舟”
“昊龙”
载人登月
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目光。随着“天宫”在轨建成并转入常态化运营阶段,中国空间站如何进一步提升天地往返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重点。2024年10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了中国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方案征集结果:经过第二轮择优,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轻舟”货运飞船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成功入选,获得工程飞行验证阶段合同。这标志着中国在太空物流领域的发展迈出新步伐。
“轻舟”何时首飞,开始执行太空送货任务呢?据报道,时间被安排在2025年,按此计算,目前距离“轻舟”首次出征太空只有数月,相关筹备工作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据悉,“轻舟”采用一体化单舱构型,货舱空间27立方米,上行货物运力可达2吨,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轻舟”将采用多种载荷方案和智能设计,以提高航天员的货物取送效率以及货物处理的整体效率。“昊龙”是专门为空间站的上下行需求,定制设计研发的一款货运航天飞机。其长度为10米、宽度为8米,采用大翼展、高升阻比的气动布局。据“昊龙”总设计师房元鹏介绍,该航天器发射入轨后将主动与天宫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执行完任务再从轨道返回地面。
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无疑是中国航天最激动人心的计划之一,一经发布就引起海内外特别关注。2024年1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披露了中国载人登月任务最新进展:已经完成前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全面进入了初样研制阶段。中国载人登月是系统工程,涉及航天科技领域全面创新,具体来说包括“梦舟”新一代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载人月球车和登月服等。
发力月球和深空探测
关键词
嫦娥七号
天问二号
天问三号
2024年,我国圆满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的壮举。根据计划,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这就意味着,大量研制工作将在2025年完成或取得重大进展。
据悉,嫦娥七号将致力于月球极区的科学与资源探测,有望在月球科学研究、日地月空间环境探索,以及月球原位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未来构建长期、连续运行的综合性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后续,我国还将实施嫦娥八号任务,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小行星探测方面,我国计划将于2025年发射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器,用于实施近地小行星2016HO3取样返回和小行星带中的主带彗星311P环绕探测任务。
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器将实现近地小行星的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即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近地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探测,并开展遥感探测、就位探测以及样品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探测活动,有望使中国小天体探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火星探测方面,我国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探测器,并将于2031年携带样品返回地球。
此外,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发射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器,将完成在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任务。(本报记者 张保淑)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17日 第 11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7/e1893bdd-04e4-4847-ac47-7f710533f68b.png?id=5ac89aab-b0a5-4c65-801e-fe5f7c0b3f9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航天:星辰筑梦 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