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籍人才“人到苏州必有为”(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4/badc8eea-7323-4202-bd21-5dc7ecd3c42d.JPEG夜幕下的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灯火通明、欣欣向荣。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4/390e0eb0-cdf3-490b-8ad5-20c6ab0f8ce1.JPEG
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融合服务中心,宣传主管吴雪子(左)在向记者介绍园区的服务政策。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4/527fb88a-39e8-418a-a3f9-a2c7e6178cea.JPEG
在苏州市吴江区星云乔海(苏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小型机场,工作人员在试飞低空小型飞机“空中悍马”。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4/40b12eae-857f-4e05-a48e-573d4ee5ce89.JPEG
在苏州市高新区苏州思萃电子功能材料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材料学教授唐木智明向记者介绍公司无尘车间和相关技术。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4/f4e58635-aa89-43d1-ace2-ee1c00f2af7c.JPEG
在苏州太仓布鲁特面包房,德国人欧文(左一)与妻子向记者展示店里的德式碱水面包,欧文已把太仓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4/d8279517-03d8-4608-a557-62f8d2902da0.JPEG
在苏州太湖东岸,苏州女婿布兰德(左二)与妻子维奥拉(右一)和好朋友安德鲁一同创办了双尾啤酒酿造餐厅。
2024年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江苏省苏州市再度上榜,位居第五。这已是苏州连续13年入选,与去年相比,排名提升了一位。
苏州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城市,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也饱含创新创业的活力、现代化城市的便利。一直以来,苏州努力为外籍人才搭建创新创业舞台。“天下英才聚苏州”,这是苏州为建设开放包容创新生态立下的目标;“人到苏州必有为”,这是苏州对天下英才许下的承诺。
2024年12月9日至1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与苏州市科技局共同举办了“走进魅力苏州”中央媒体采访调研活动。本报记者跟随调研团成员一起来到苏州,走进位于姑苏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吴江区、太仓市、高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外籍人才综合服务站,与相关负责人和外国专家进行座谈交流,实地了解苏州吸引、留住国际人才,集聚人才创新成果的魅力。
“苏式态度”
实心用事 言而有信
“实心用事、言而有信是苏州的最大魅力。”在采访中,说起苏州加速开放、鼓励创新的做事态度,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公司副总裁佐尔坦(Zoltan)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一家德国企业,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在中国市场表现亮眼。2023年,公司产值达10.2亿元,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在运营公司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来自江苏省、苏州市以及太仓市的帮助,有来自财政方面的支持;也有来自城厢镇政府在一些日常事务办理方面的援助。”佐尔坦说,“从苏州政府和太仓政府认真的态度中,我感受到了一座城市诚信的力量。”
为全球英才大展拳脚“搭好台”,苏州的态度是认真的。
几年前,在苏州工业园区里诞生了一种医疗领域亲水润滑涂层,涂抹该材料的医用器械导管会在触水后立刻由生涩变得顺滑,可以在心脏支架、胃镜等手术中使用。这项技术由江苏百赛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该公司董事长、“海归”专家陈红主导建立了国内首个针对血管介入医械涂层的行业标准,克服了医用级涂液多种关键原材料的精准合成、功能性涂层应用和设计等“卡脖子”技术问题。
“创业初期,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我们提供了孵化服务,快速验证市场方向,帮忙转化成单。”陈红对记者说,“创业中期,园区斜塘街道和科教创新区帮我们落实了5000平方米的独栋大楼和9000平方米的新厂区。目前,苏州市发改委正通过政策支持百赛飞在常熟购地20亩(化工园区内)建设生产基地。百赛飞的成功,离不开苏州市政府的帮助。”
和陈红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日本籍教授唐木智明。唐木智明曾担任铁电材料新电畴技术和应用国际研讨会、第八届有机无机电子材料和纳米技术关联国际会议、中日铁电材料及其应用会议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
2023年6月,唐木智明全职加入苏州思萃电子功能材料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任公司首席科学家,主要负责高性能(二维)单晶医用超声换能器的研发及产业化。
“我之所以选择来到苏州,一是因为这里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二是因为苏州高新区为我们外籍科研人员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和服务。”唐木智明对记者说,“这里的管理机制灵活务实,我们的研究技术不仅面向中国急需,也能迅速产业化。我相信在苏州高新区这片沃土上,我们的研究成果一定能结出硕果。”
“苏式开放”
拥抱世界 共生共融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会看到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窗口》。正如它的寓意,苏州如今在奋力推开一扇风景更美的开放之窗,拥抱世界,共生共融,探求“开放之钥”,延伸“开放之路”,涵养“开放之城”。
从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到如今150多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400多个项目,苏州的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结构日益优化,深度诠释了江南“小”城的国际化“大”视野。
走进太仓中德合作展示馆,德国地图和太仓地图映入记者眼帘。地图上群星闪耀,一边是投资太仓的德国企业总部所在位置,一边是德企落户太仓后聚集的区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上面有多少颗星星点亮,就意味着有多少家德企在太仓投资建厂。”
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船队从苏州太仓刘家港扬帆出海,如今,这座陆地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集聚了500多家德资企业。
太仓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户太仓。30多年间,500多家德企纷至沓来,不仅形成了汽车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工业母机等特色产业集群,以0.24%的土地创造了太仓8%的GDP,还让一大批德籍人才缘定太仓,成为当地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威利·瑞斯特对记者说:“太仓的地理位置优越,离上海近,有很好的德国文化和社区环境,人才引进也做得不错。我们在建造厂房以及培养和雇佣劳动力方面都获得了太仓市政府的支持,我们非常感谢太仓。”
“太仓自1993年开始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对德合作之路。今天的太仓,被誉为‘德企之乡’。”太仓科技局副局长刘翔宇对记者说,“太仓一直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经过30多年的努力,如今对德合作已经成为太仓、苏州乃至江苏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太仓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
在吴江区,政府正以非常大的决心和力度,学习海外先进经验、招募海外优秀人才和企业,推进低空经济的发展。
2024年初,星云乔海(苏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隆晋(James Li)成功将国外5类飞机引进苏州市吴江区,并与顺丰集团在华东最大的物流转场点合作,预计建成后一天可以最多起飞降落200架次,达到4万千克货运量。他对记者说:“作为全国低空6个经济发展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地区在航空航天和有人机、无人机领域的产业链表现出色,这里供应链完善,而且也极为宜居,以苏州为一个核心点建立物流、通航网络利于外资低空经济发展系统性产业链的集聚。”
人才素质的国际化培养也是苏州延伸“开放之路”的重要举措。
在苏州工业园区,有一所独特的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由教育部批准,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我们的目标是,融合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校长席酉民对记者说。
席酉民介绍,在西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认识自我、求解未知、探索世界;西浦是一个平台,希望学生能“看见”且善用这个广阔平台,使之成为自己走向未来的坚实阶梯。他同时指出,探索难免遇到意外“颠簸”。“要知道,助力你成长的恰恰是应对‘颠簸’的过程。何况在西浦,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可与学友导师互涨经验值,可与成长顾问‘解锁’校园生活新体验,可与学术导师‘过招’难题,也可与校外导师‘切磋’职业规划,甚至定制AI导师为未来再添强大‘助攻’。”
2024年9月,西浦迎来第19个开学典礼。目前,西浦注册学生达2.5万多人,师生来自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师资队伍和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在太仓高新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即将投入运行。自2001年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来,太仓累计培养了超1万名技能人才。未来,产业园将每年培养1000名双元制学徒,组织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000人次,为中德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企业需求,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园区负责人唐李萍告诉记者。
目前,苏州拥有31所大学(研究院),牛津、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北大等200多所高校在苏州都建有合作机构。未来,苏州还将持续扩大与国内外一流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支持联合在地的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参与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工程和各类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等集聚。
“苏式服务”
无事不扰 有求必应
“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点评苏州对外籍人才的服务水平,那就是8个字‘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来自法国的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尔·莫瑟尔(Joel Moser)教授对记者说,“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现在也算半个苏州人了!”
跟他感受相同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布兰德·库尔(Brad Kuhl)。
“苏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城市,吴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布兰德说。布兰德是美国迈阿密人,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遇到了他的妻子——苏州人维奥拉。他和朋友安德鲁·克鲁克斯(Andrew Crooks)对精酿啤酒有着共同的热情,于2019年夏天在苏州太湖东岸创立了双尾啤酒酿造餐厅。他们在吴江区的第一家分店以现场酿造的精酿啤酒和地道西餐而远近闻名。优质的食材和中西结合的潮流文化氛围让他们的生意大获成功,最近他们正筹划在苏州工业园区开设第二家分店。
2020年,苏州市政府打响了“苏州最舒心”的服务品牌,进一步畅通外国人才来苏工作通道。
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融合服务中心,联合专窗让各类外国人才的申办时限缩短一半,以高效率、快速度助力企业引进外国人才。中心以提供便捷全面的涉外政务服务、丰富实用的涉外资讯,以及定期开展多元友好的文化、社交活动为己任,已集成70项涉外服务事项,形成“融·交流汇”“融·大讲堂”“融·语言桥”“融·印象集”四大活动品牌。
在相城区,中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是构建苏州—荷兰双边合作桥梁的国际化平台,为有意来到中国发展的荷兰乃至欧洲企业对接市场资源,提供基础性服务,是国际企业、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几年来已有近20家自动驾驶、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企业顺利孵化。而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创新中心围绕高铁新城主导产业,发挥“窗口效应”,为苏州引进海外项目。
在太仓德国留学生创业园,政府精心打造的对企服务品牌——太仓SEE德企服务工作站受到当地德国人的欢迎。“SEE”寓意安全(safe)、顺畅(smooth)、满意(satisfied)的营商环境。工作站通过服务企业专窗和服务流转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解答、代办服务,并将企业需求及时转至相关部门,切实解决企业难题。
“SEE德企服务站不仅是政企沟通的桥梁,也是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政企互动活动,我们深化了合作,也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太仓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宁宝龙说。
为了拓宽外国高端人才引进渠道,提升外国人才与产业匹配度,苏州还做出一系列破冰之举:率先开展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全面打通海内外人才评价体系;启动外籍院士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室申报工作;实施柔性引进海外人才的“海鸥计划”,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导向机制。
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相继启动建设和苏州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苏州将承担起更多科技自立自强、为国攻坚的使命,也意味着将有更多“高精尖缺”外国人才深度参与创新攻关。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外籍人才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与这座千年古城共同演绎相互成就、双向奔赴的佳话。(本报记者 杨俊峰 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14日 第05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4/9adb1c49-2de6-46e5-add7-ff8554137b79.png?id=9b1f3880-640d-45a7-bfdf-4e1c844b081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