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保险规划人生的普通人
撰稿|林丁编辑|杜洋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每日庸常生活是常态,我们甚少赞美这种平淡,直至它被临时的意外击破。
眼下,80后、90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承担了一个家庭之中照护者与责任人的角色。每一笔投资决策和生活选项,都关乎情绪与安全感。在这些投资决策和生活选项里,“买保险“成了越来越频繁被谈及的话题。
80后、90后朋友们的眼中,保险开始高度参与到每个普通人的人生阶段,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买保险来为人生提前做好规划。在支付宝APP上,保险平台蚂蚁保的数据显示,平台上46%的80后、90后的第一份保险是健康险,晚上10点是80后、90后投保健康险的最高峰。
在下面这几个故事中,除了真实的讲述与经验之外,也关乎一个更重要的命题:在漫长人生中,我们如何面对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以及,选择何种方式,为未来做好缓冲和预备。
人生十年
座位对面,那位认识多年的全职妈妈向诸丽吐露心声。
她说自己已下定决心不再买奢侈品,不再买包,要把未来旅行、滑雪、打高尔夫球的钱都安排进储蓄险——以保证50岁后的生活品质不下降,“因为算了一下,养老还挺费钱的。”
诸丽并没有太惊讶。这是她成为保险经纪人的第十年,在她的客户之中,大部分人对保险的需求,都开始于拥有婚姻的那一刻,另一部分人则始于孩子降生。
十年前,诸丽27岁,还是一名国企员工,刚刚迈入婚姻。丈夫的工作常年加班,但公司给的医疗保障有限,她决定要为丈夫买一份重疾险。但她看不懂复杂的保险条约,身边的人也不懂保险,于是她决定换一份工作,直接进入这个行业。
从27岁到37岁,诸丽见证了很多客户从单身走入婚姻、拥有孩子,知晓他们的焦虑、困惑、不安,也感受着购买保险者心态的变化。
曾经,女性是保险用户的绝对主流,“因为大家天生会有不安全感,投资方式也更保守”,这两年,一些男性客户开始向她咨询,从自己的投资中撤出一部分钱到保险中来。
90后的年轻人还在还在忙着为自己配置全套人身险时,先行一步的80后们现在更关注的是教育和养老。
“他们不太担心小孩以后读书什么的,更多的是担心以后孩子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提前为他们存一笔钱。”诸丽觉得,很多时候,对下一代前途的焦虑最终变成一份份保单里的数字时,才让这些80后的父母们感到些许安心。
同样的焦虑还出现在对晚年生活的规划上。上班族们担心的或许不是在35岁这年失业,“因为哪怕降薪也还能找到工作”,也不是延迟退休,而是担心年纪一天天变大,当付出智力、体力都不足以谋得一份糊口的工作时,颓唐的晚年生活才令人害怕。也正因为如此,用保险的手段来投资当下,才给了他们莫大的、直面未来的勇气。
“诚实面对不好的东西”
而对于35岁的大厂员工迩晴来说,生活的失序感,则是从得知父亲疑似患癌的那一刻开始的。
那是2024年初,还有几天就要迈入龙年。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说父亲最近咳嗽得厉害,想带父亲去照个CT。一开始,迩晴没有太重视。父亲的肺气肿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咳嗽是他的常态,况且家族里没有癌症病史。趁着春节假期回家,全家人带着父亲去照了CT,发现父亲的肺部结节已经达到了3cm,必须手术。
迩晴来自四川的一个小城市,她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在四川西部工作,一个在成都创业。得知父亲可能患癌,二姐和母亲首先崩溃了。
迩晴感觉悔恨,“我当时就在想如果确诊肺癌的话要花哪些钱,需要靶向药,可能需要做化疗、放疗,一定要花不少钱”,她忍不住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给父母买商业保险,等到父母已经到了65岁,父亲有了冠心病、肺气肿等那么多既往病史,才意识到,要再给他们买保险是非常难的。
好在,父母身上的城镇职工保险报销比例还不错,在医院工作的大姐也帮父母在支付宝上买了城市定制型补充医疗险,手术的报销比例达到了60%。
手术后,父亲的创面恢复速度很慢,需要有人在医院照顾。迩晴坐在父亲的病床边,看完了6本关于癌症的书,她像是攥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拼命阅读,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脑子一空下来就会胡思乱想,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我是平静的。”等待检验结果的过程很煎熬,迩晴和姐姐几乎是不间断地在刷新电子报告,直至结果出现,是癌症。
迩晴是第一个看到这个结果的人,但好在,医生说父亲的肿瘤切除得很干净,对于早期肺癌来说,这样的干预已经足够,之后正常生活就好。
回顾父亲生病这件事,迩晴感觉有两个幸运。一个是,父亲的癌症尚在早期,切除得很干净。还有一个,是父母自己有的居民医保,还有大姐为父母坚持买的城市普惠保险,这让数万元的手术费用减少到一万出头,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也是这次经历,让迩晴对健康险重视起来。在父亲动完手术后,迩晴在支付宝上为母亲买了一个百万医疗险,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个防癌险。2024年,迩晴刚刚怀孕,也在支付宝的蚂蚁保上搜索购买了孕期保险。
对迩晴来说,她觉得很多人过去不愿意去接触保险,可能也是不愿意面对那种生命中出现不好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保险可能就是让你诚实的面对,你生命中一定会出现的这些东西。”
趋势与变化
学会面对,也是33岁的牛立在2024年最重要的人生经验。
牛立生活在北方一个四线县城,2024年9月,他失去了一份房地产行业的工作。失业后,他过一种规律的生活,每天7点半起床,8点多送孩子上学。上午,他处理修改客户的需求。下午,他接新的散活,做平面设计。到了4点半,他去接孩子放学,一起玩一会儿,晚上7点,妻子回家后把孩子交给妈妈,再继续收尾工作——对一个曾经一个月只能休息4天的人来说,这是前所未有健康的生活。
他赢得了和前公司的劳动仲裁,成功拿回了自己6个月的工资。并且,只用了短短3个月,他就作为自由职业者,拿到了和工作期间相同的收入水平。
但牛立有了另一种中年焦虑:看着身边越来越多人查出糖尿病,查出肺部结节,“很难不考虑自己的身体”。朋友给他推荐支付宝上的“好医保”医疗险,他仔细看了评论区,里面都是理赔后的评论,他想也不贵,一年三四百块钱,给自己买了一个作为基础保障。
2024年牛立生病,住院的总体费用到了2500块左右,但医保和“好医保”报销完,他只花了将近300块,而且“流程走得很快”。妻子知道后,给孩子也买了一个。
牛立说,他过去对保险是非常抗拒的,甚至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在他生活的县城,没有人谈论买保险的事。但这次获得赔付后,他有了改观。尽管他坦诚,他依然不会在这件事上花太多钱,但是他会“花点小钱”,有个保障。
诸丽告诉我,她的客户人群还是以一二线城市的女性为主。她们是最早有意识购买保险的人群,改变也是从这里发生。这几年,诸丽的客户群体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他们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除了买给自己,他们也在为家人配置保障。
一些数据也在佐证这些变化。2024年12月26日,互联网保险优选平台蚂蚁保近期发布的《2024保险服务年度趋势观察》显示,健康险正呈现出家庭化配置的趋势,买储蓄险则成为规划养老和抚养子女的新方式。41%的健康险在保用户会同时给家人投保健康险,其中有4成给子女买、26%给配偶买,34%给父母买。
诸丽的客户在发生变化,诸丽的同事也在发生变化。北京南二环的一座写字楼8层,电梯门一打开,暖气和繁忙的人流就汹涌而至。
诸丽所在的保险经纪公司拥有几千名员工,公司被分成一个个小隔间,用来给员工直播、打电话、录制视频。公司鼓励员工发展个人品牌,还专门为他们提供视频剪辑、制作指导。
她的同事来自各个年龄、各种职业。团队里最小的成员出生于2000年,退休后来工作的阿姨一抓一大把,有三甲医院的医生,也有学校教师。诸丽同时经营着自己的知乎、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账号,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这样的途径找到她。保险这个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正在重新获得大众主流人群的认可。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