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更好为体育赋能(人民时评)
2023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观众发现,中网首次启用了电子司线系统。相比“人工司线+鹰眼挑战”的“半自动”方式,电子司线升级为“全自动”判罚,大大减少误判。戴上AR滑雪护目镜,可以看到实时滑雪速度、轨迹、路线导航等信息;参加元宇宙社区运动会,骑上智能单车隔空来一场数字公路自行车比赛;跑完马拉松赛,就能马上下载个人视频集锦……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体育领域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当今世界,科技在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使用机器人从事翻译、保洁、导航等服务,提升办赛效率;推进绿色电能供应、智能化基建,让运动场馆更低碳环保;从点燃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的“数字人”,到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新升级的乒乓球教练机器人……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体育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加强智能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户外运动体验空间,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眼未来,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让科技更好为体育赋能,让相关成果惠及更多人。
借助先进技术,激发办赛新气象。在足篮球、田径、乒羽网等项目的高水平赛事和训练中,辅助裁判系统、大数据分析、陪练机器人等技术日臻成熟,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围棋、国际象棋、象棋等智力运动中,人工智能不断迭代升级成为提升竞技水平的重要工具。推广应用高科技,既能提高比赛专业性,也有利于降低观赛门槛。比如,在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比赛转播中,运动员的空中翻转动作、乒乓球的落点分布被追踪模拟呈现出来,极大提升了观赛体验。未来,还应在赛事转播、运动表现分析等方面持续发力,与时俱进加强技术支撑。
推广智能设备,培育体育新业态。坐在划船机上,借助头戴式显示设备的虚拟仿真技术,就能感受畅划大海、湖泊、河流等不同场景的乐趣。随着智能穿戴设备普及、健身行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体育运动日渐拓展内涵与外延,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形式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虚拟运动等打破了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丰富运动场景。想方设法让智能设备更可及、更便利,让普通人也有机会尝试强对抗、高难度项目,有利于催生体育新业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善用大数据,打造运动新体验。智能操场上,学生做完立定跳远后,系统能立刻报出成绩,并在大屏幕上显示起跳角度等影像分析;智能健身房里,只需扫描二维码,个人运动时的心率、消耗的能量等信息就实时显示在手机上。得益于5G、大数据以及人体运动姿态捕捉技术的成熟,大批量运动数据的生产、采集和分析成为可能。激活数据要素,用好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打造“测试—训练—测试—提高”的科学训练闭环,开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蓝海,也将促进体育强国建设。
为人民健康筑基,为美好生活添彩。打开视野,抢抓机遇,在创新的沃野上奔跑,就一定能推动“体育+科技”结出更多硕果。(巩育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1日 第 05 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