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企业复工复产进行时:700名员工驻守岗位,4月产销量创新高
上海临港新片区内,一家硅材料企业正在有序运转,身穿白色防护服装的员工穿梭于生产车间内,或调节参数,或检测设备,或分拣产品......“其实我们一直没停工,3月和4月都是满载生产,产能利用率几乎为百分之百。”这家硅材料企业的副总经理谭先生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作为国内生产300mm硅片的主要企业,自疫情封控以来,该公司组织协调近700名员工驻扎公司,并实行闭环管理,以保证工厂连续生产。硅片是生产半导体产品的关键材料,被业内称之为半导体行业的“粮食”。虽然公司封控了,但“粮食”供给不能断。
记者了解到,在此轮疫情期间,这家企业300mm硅片的产量和销量均创出历史新高。“4月新高已经完成。”谭先生告诉记者,继3月刷新纪录后,4月该企业300mm硅片的产量和出货量环比都增长了7%左右,再度创下新高。当前,他的愿望是疫情快些过去,公司今年产量仍能完成双倍增长的目标。
包括这家公司在内,目前上海半导体企业正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上海经信委已发布两批次“白名单”企业,助力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的恢复,首批666家,第二批1188家,其中,半导体相关行业占比位于前列。
产能利用率未下降
“当得知封控时,我们立马召集了400多名员工来到公司。”谭先生回忆当时的场景,主要包括一线的生产员工、负责维修的工程师以及部分管理人员等,再加上原来就在公司的200名员工,有效保障了公司的正常运转和生产。
谭先生所在的硅材料企业,是一家商业化提供300mm(12英寸)半导体硅片的企业。半导体硅片可以说是集成电路行业的基础,90%的集成电路是在硅片上制造,是最主要最基础的集成电路材料。其中,300mm硅片是芯片制造的主流材料,使用比例超过70%。
在过去,我国300mm半导体硅片100%依赖进口,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这家硅材料企业,承担了国内300mm半导体硅片的技术研发与生产,目前公司生产的300mm硅片可广泛用于存储器芯片、逻辑芯片、模拟芯片、IGBT功率器件及通信芯片等集成电路产业。据介绍,公司80%的客户来自国内集成电路的制造商。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订单、支持下游客户生产,自此轮疫情发生以来,这家硅材料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一直保持运行,24小时不停歇。“如果以产能来计算,我们是满载生产,利用率在百分之百,并没有因为疫情,产能利用率下降。”谭先生说道。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该公司300mm硅片实现累计出货超475万片,创出历史新高;同时,产量也在提升,月产能达30万片左右;而在4月,这一纪录再度刷新,产量和销量均有提高。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段思宇摄于临港硅材料企业)
闭环管理保障生产
公司产能加大的背后,离不开员工加班加点的劳作。一个硅片,从金属硅到出货要经历四大步骤,分别是拉晶、成型、抛光外延和清洗出货。在这一过程中,抛光外延尤其考验着一家企业的技术,主要分为双面抛光、边缘抛光、最终抛光(抛光片)和特别处理(外延片)等。
实际操作中,虽然设备运行已实现了全自动,但仍需工作人员在现场时刻关注设备运行情况。该公司抛光生产车间的一位员工小许对记者称,目前,公司负责抛光车间工作的人员共有100位,主要分为两个班次,每班次大概40多名员工,可以保障车间24小时生产不间断。
而在此前,车间共有3个班次运转,通常是2个班次上班,一个班次休息。眼下,虽然班次调整了,但基本上仍可按照“做五休一”的节奏来保障工作人员的休息。
包括抛光车间在内,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该公司专门制定了《轮换翻班员工闭环管理方案》,按照早8点和晚8点“两班倒”的模式保持生产。“这样运转已经一个多月了,习惯后就还好,觉得时间过得挺快,每天在公司就忙着工作。”小许笑着对记者说。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段思宇摄于企业抛光车间)
在住宿方面,公司几乎所有的办公室、会议室都被征用为宿舍,尽可能优化住宿条件。“工厂原本并不具备住宿条件。”谭先生指了指身旁的会议室,“之前我们做了保证连续生产的疫情防控预案,提前购置了睡袋及大量的生活用品,这一个多月来都是打地铺。”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公司对员工实行闭环管理,除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外,每日也会进行抗原自检,以及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杀。
如今,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近期约有50名居住于防范区或符合相应条件的员工陆续返岗复工,包括工程师、技术员工等,加上之前的员工,共计700位左右。
“短期内保障生产是不成问题的,公司前期在耗材、配料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谭先生谈及接下来的生产安排称,但由于50%左右的原材料仍依赖国外进口,如果疫情再持续一两个月,可能海运、空运方面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导致上游原材料供应面临困难。
对此,公司已经向海关提出了相应的诉求,希望能在清关过程中给予一定的优先级考虑。“希望疫情能快些过去,各行各业恢复正常。之前我们每年都在为完成前一年双倍产能而努力,希望今年依然能完成这一目标。” 谭先生说。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段思宇摄于企业拉晶车间)
产业链复工进行时
包括谭先生所在的硅材料企业在内,当前上海地区集成电路制造、封测和设备材料生产企业正采取多种闭环管理措施,保障生产正常进行。
比如,华虹集团在3月27日就已召回员工,共计有6000多人坚守岗位,采取只进不出的封闭管理;中芯国际和中微公司也表示,为保障正常生产,已连夜安排相关管理层和员工“进驻”公司;闳康技术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同样称,实施封闭管理检测工作,配合当地政府相关规定处理,将与客户及供应商密切联系,调整出货时间,采取相关防疫应变措施。
上海是全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重要基地,也是全国70%集成电路化学品原材料进口口岸。据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上海贡献了全国集成电路超过四分之一的销售额。
为了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恢复生产,目前各方都在开展一系列举措。比如,上海经信委近日发布了两批次企业“白名单”,首批达666家,其中,半导体行业占比13%,位列第三;第二批“白名单”企业则达1188家,同样涵盖多家半导体企业。
针对“白名单”企业,各个部门也都加大了支持力度。如上海市交通委会同相关部门解决了华虹集团的物流难题,记者了解到,前期华虹集团有57个集装箱海运运输需求,上海市交通委牵头协调锦江航运、中远海运与其进行对接,截至4月25日,已解决公司46个集装箱的运输需求,预订舱位完成率81%,后续还将根据华虹集团的计划安排按需推进,确保生产原材料不断货。
另外,银行也倾斜了信贷资源。浙商银行上海分行为封测企业紫光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办理了一笔4600万元的国内证议付资金投放,该行灵活运用国内信用证线上议付直通车功能,与公司开证行进行联动,在企业复工后实现分批次向开证行交单,随后开证行确认付款,该公司在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办理线上直通车议付,及时满足了企业资金需求。
但在复工复产过程中,还有多家企业反映,仍面临着物流和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不仅仅涉及到上海当地的政策,还与外省政策相关。比如,有些耗材或原料涉及跨省运输,如果外省管控政策加强,相应的物流运输周期同样会受到影响。
湘财证券研报亦提及,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若物流运输在5月仍未出现显著好转,则会由于出货受阻拉长半导体供应链的出货周期,从而对第二季度半导体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营收表现产生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需关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货运物流的恢复情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