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2-4-15 17:15

上海停摆一月,2500万种挣扎、自救与互助



资料图

采写/王红霞
编辑/万天南
一向车水马龙的繁华大上海,在过去一段时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静止”状态。
在“非常态”下,2500万人的生活状态被迫推倒重来。
此次,《财经故事荟》找到5位身处上海的年轻人,分享他们的生活境况。
在封控的一个月里,他们不得不承受抢菜抢粮的紧张,疫情扩散的恐慌,幽闭在家的无聊等。
不过,多汹涌的疫情,都掩盖不了持续的烟火味儿和人情味儿。
在封控的一个月里,陌生已久的邻里关系重新活泛起来,一些人挺身而出,当团长挑起团购的重任,当志愿者和邻居轮换值班,等等。
与此同时,京东、阿里、美团等一批互联网企业调集全国力量,开始支援上海,他们的生活窘境因此缓解了吗?
我们试图提供一些微小的切面,去回答上述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每个家庭的生活状态、人口结构、健康状况,以及匹配的区域运力、疫情轻重、基层组织能力等大有不同,文中五个人的故事,不能代表上海2500万人的生活全貌。
我是团长,也是志愿者,保障小区自给自足
姜宁 浦东新区 两口人 封控27天
3月19号封控前一晚,姜宁抓紧采购了一大桶油,还有料酒、米、水果。她觉得这些足够了,因为当时她得到的通知是小区封控48小时。
但两天过去了,小区并没有解封,这个时候,姜宁依然没着急,毕竟外卖还算畅通,她又陆续购进了5斤大米,36个鸡蛋,还有猪肉、牛腱肉,她盘算了下,囤货加外卖能吃2周左右。
直到4月1号,老公突然说家里快没米了,她才开始有点慌。
所幸,小区居民反应很快,“我们开玩笑说一群精英被关在家里”,年轻人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强,很快社区团购被自发组织起来。


社区自发组织团购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一方面团购量太多、志愿者配送运力有限,有的货物半夜才到,无人配送,“有一次团购大米,供应商早上10点出发一路送货,到我们这里已经夜里11:30了”。
另一方面,物资安全问题难以保障,“不知道上面是不是带病毒”。还好,居委会及时和所有团长、志愿者开会,明确了报备、消杀、配送等规则。
“并不是每个小区都有这样的管理能力,我们的居委书记是一个年轻人,组织能力非常好”,姜宁对他连连称赞。
姜宁和老公都加入了志愿者团队,有一个会绘画的志愿者,还帮忙画了清晰的地形图,分出区块A、B、C….,将志愿者逐个区块精准分工到位。
这套小区志愿者自制的团购流程,很快走上正轨,效率也很高,一般当天团购,第二天就能到货。
姜宁也是一个团长,当团长并不简单。
首先,团长要具备火眼金睛,能够辨别供应商资质,还得擅长讨价还价。她的参考标尺是京东价格,如果高了就要砍价,“我会和他说,给我高价我没法跟居民交代,弄得我好像中间赚差价了一样。”
总体来说,价格尚可接受,“比如30元一包蔬菜,性价比很高,还买过360个鸡蛋大概400-500元,但每个地区不同,长宁区的朋友说60个鸡蛋200元。不过,鸡蛋品类很多,很难直接比较贵贱。”
其次,团购起送量大,配送也有挑战。比如10斤大米50份起,纸巾100箱起,这些要靠姜宁和老公用小推车拉到一个个单元楼分发。
小区自发的团购如今是供应口粮的主要渠道,蔬菜水果、肉、大米等必需品基本能自给自足。
期间,政府部门也发放过2次礼包,她也试过外卖平台,要么抢不到要么运力不足,所幸团购还算通畅。
不过,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这样的安全感,毕竟物资每天都在消耗。
有的家庭人多口多,大米消耗快,但供应商的货也紧缺,不能及时补货;有的家庭缺油,但找不到合格的供应商;隔壁小区朋友家里的宝宝口味挑剔,指定要喝某款光明牛奶,但起送量100多盒,一直没能成团;也有街道因为安全风险禁止团购。
伴随着电商物流恢复,很多居民都满怀希望下单,姜宁买了牛排、果汁等东西,但4月9号显示延迟到4月12号到货,4月12号又说延迟到4月14号,“失望是肯定的,不过,也没办法,我还是再等等”。
如今,小区封控快1个月了,姜宁的心态如同过山车,从平静到应战状态再回归到平静,现在物资供应整体上趋于稳定,“等待解封就好了。”
解封后我要买个大冰箱,和志愿者保安快递喝下午茶
赵雨润 静安区 独居 封控半个月
4月1号居家隔离前,赵雨润采购了一堆速冻馄饨、水饺、鲜奶、金针菇和汤料。最难抢的是蔬菜,他只从家对面的超市,捡到了最后四棵西兰花。
不过,当时他很乐观,甚至计划着五一去哪儿玩。彼时,按照4月5日的解封计划,只要熬个三四天就行了。
他甚至略带嫌弃的放弃了当时还能买到的常温奶,“习惯喝鲜奶,常温奶不太好喝”,不过后期,随着封控天数远超预期,他为当初的轻率悔恨不已。
再说,2020年疫情萌发时,他也曾居家办公了两个月。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物流快递竟然断路,“我才意识到居家隔离,比居家办公难熬多了”。
4月5日,小区未按计划解封,赵雨润的焦虑感一下子上来了。幸运的是,他无意中赶上了京东抢购的时间差,在大家都在关注团购时,他6日在京东一连下了10单,包括20包葱油饼、几包湾仔码头水饺等“硬货”。更惊喜的是,本来物流显示4月13号才能到,结果4月8号就收到了其中两单。


从京东抢购的物资

后来好多人再去京东下单,却没有享受到及时的配送。
不过,整体而言,他的口粮还算充足,期间,政府发放过两次礼包,有芹菜、莴笋、黄瓜、鸡蛋、4小盒牛奶等,也在小区团购过蔬菜包,再加上之前囤的意面、魔芋、运动饮品。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再不济还有一堆代餐,所有东西能支撑一个月。”
不过,他认为自身经历,无法代表其他人的处境,“上海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一定有更困难的群体”。
赵雨润的一位闵行区朋友,就不如他这般幸运——从3月14号封控至今,一月有余,最近才对接到超市供货,之前只能靠库存和政府礼包勉强苦撑,“一个上海,几重折叠空间”。
这次经历,也给像赵雨润一样重度依赖外卖的人敲了一记警钟。2019年,他在外卖平台上累计下了380多单,生活全靠外卖,已经10多年没买过冷冻食品了,这次解封后,他决定赶紧买个大冰箱,“没囤货没有安全感”。
不过,最近两天,他感到城市的烟火气开始恢复了,4月11日,上海发布三区分级差异化管理策略,若小区能进防范区,14天后无新增便可解封。“虽然恢复速度很缓慢,但这是个好苗头”。
而在阴云笼罩中,邻里关系的加深是难得的一抹暖意,平时好几年才能见一次面的楼组长,如今每天敲门送抗原物品;群友互换面粉、大米,组织团购卫生巾、厕纸等必需品,共患难的情意让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他和群友约好,解封后业主群不解散,当天要在花坛办个下午茶,邀请京东小哥、保安、外卖员、志愿者们参加,以表示感谢之意。
习惯囤货不缺粮,当团长凌晨四点送货
苏荷 闵行区 六口人 封控23天
联系到苏荷的时候,她刚作为团长卸完一车团购物资。
她所在的小区,从3月18号开始封控至今。3月底曾短暂解封5天,可以外出采购。经此一遭,她庆幸自己平时养成了囤货习惯,“平时囤货半个月,以后要囤一个月的量”。
3月26号封控政策发布前,京东、盒马、叮咚还能买货,只是物流会慢个一两天,但26日之后,除了在盒马捡漏过零食,她在叮咚、京东就再没买成任何一单。
苏荷猜测,可能是因为小区有十几个阳性病例,社区站点被关闭了。
但这不至于对她的家庭备粮造成太大影响,六口人的午餐,每日还能达到四菜一汤的配置,“囤货足够,心里有底儿。”



小区团购在4月4日才出炉,因为小区不少人最初判断4月5日解封,直到口粮消耗殆尽,还不见解封迹象,才着急了起来。但苏荷却一直波澜不惊,她知道5号不可能解封,“了解足够多信息后,就能理性判断了。”
4月8日,苏荷试着下单了不易过期的纸、米、面、油,显示11日到货,后来又延迟一周左右,朋友圈里都在骂京东,但苏荷从没抱怨过,她表示了理解“我们这边的街道除了几个保供超市外,其他都属于封控区,不可能给京东开放站点的。”
苏荷感受到,小区大多数人的物资都比较充足,“还有人在讨论哪块肉是否新鲜,说明东西不缺”。小区也有人在团购鸭脖、零食等“享受型”物资,保障生活水准不下降。
但有些群体确实面临困境,比如不会做饭的租客。她曾接到一个求助。求助者的弟弟住在某小区群租房里,五六个快递小哥挤在一起,只有一个电饭煲,家里只剩一把面条了。
而这些租客往往不在业主群里,团购和互助信息都接收不到。
心生怜悯的苏荷找到那栋楼的邻居,帮忙送了很多东西,才缓解了小伙子们的物资紧缺。
最近几天,小区团购需求越来越旺盛了,苏荷加入的团购群,也从两三个增加到十来个,很多老人、外国人都开始学着团购,运菜车24小时连轴转。
前天,苏荷凌晨四点接到送货电话时,司机嗓子都是哑的。
到了上周五,她激动地发现能叫跑腿,花了118元的跑腿费买了很多水果、面粉。
不过,一些物品已经涨价了,前一天的西班牙猪排12斤800元,第二天就变成了990元,供应商说“物流太贵了,一天一个价”。
一些为爱发电的部分团长,可能也要收佣金了,比如进价58元的豆制品套餐,隔壁小区卖到了68元。
不过,这些困难于苏荷而言,还没有造成很大困扰,毕竟,不饿肚子是首要的。
被楼长和志愿者感动,我每天值班,和上海共渡难关
徐良 杨浦区 两口人 封控17天
每天晚上八到十点,徐良都在单元楼下做志愿者值班。
封控至今,小区里每个单元楼从早六点到晚十点,都安排了志愿者,确保接应物资、处理居民的应急诉求。
昨天,在他值班的2个小时内,就接应了两波分别来自政府和团购的物资。
徐良的小区在3月28日封控。不过早在一周前,徐良就听闻其他小区封控的消息,他预感到疫情可能会变严重,所以提早就采购了洗衣粉、面纸、挂面等物资。
但显然,他远远低估了形势,最初他判断顶多封控一周,而且政府肯定会救济物资,所以囤货并不多。
直到4月4日,美团外卖、跑腿都停掉了,徐良才开始焦虑起来。但三天后,小区业主便开始自发团购。团到20斤大米后,徐良踏实了。
4月8日,小区团购群越来越多,蔬菜、肉食、大米、餐巾纸等,一应俱全,“其实最紧缺的是葱”,注重生活细节的徐良反馈,“江南的小葱是我们做菜必备,但保质期又特别短”。
特殊时期,小区业主也不再计较,比如团购的猪肉要平均分配,每个家庭的部位会不同,有的是腿肉,有的是夹心猪肉,有的是猪头骨,“但没人会挑剔,能吃就行”。
上周末,徐良也当了一次团长,过程很是波折。
他通过朋友的渠道,订购了肉包和馄饨等套餐,一开始每套88元。但第二天,他得知这批物资临时被政府征用,送到更紧缺的小区了,结果套餐涨价到105元,业主表示没问题。
结果隔天一早,又有变数,只剩下了120元套餐,套餐新增了鸡肉,徐良判断邻居们肯定需要,为避免再次商讨耗费时间,他自行做主垫钱预定,所幸这一次终于到货。
而业主也没有对套餐的频繁变动提出异议。
封控期间,徐良时常为了楼组长和志愿者的热心而动容。
楼组长不拿工资,偶尔还受到部分邻居的误解,但一直没有怨言,碰上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就敲门手动登记,确保不落下一个人
“我是上海出生长大的,肯定对它有感情,希望它快点好起来。有机会做志愿者,我很珍惜,和城市一起共渡难关。”
让徐良难受的是网络谣言和地域攻击,他曾收到一个转发视频,打着疫情名号,但仔细一看是2010年的两会发言,但这种煽动情绪的内容,却很容易传播。
而让徐良揪心的是,上海一些老龄化小区可能存在粮食供给不足的困境,但他无从验证,也难以助力。不过,仅从他所处小区来看,最困难的时间已经熬过去了。
封控后钟点工走了,我学着烧饭,习惯以物易物
张楠 闵行区 两口人 封控一个月
张楠和奶奶住在一起,疫情之前,家里一直是请钟点工阿姨烧饭,封控后,只能由张楠顶上了。
3月14号封控前一天,张楠采购回大约一周的菜肉,因为两个人消耗量不大,再加上那时外卖、快递都能送,还有更早以前的囤货,张楠并不担心。



感觉到事态严重是在4月1日,电商、外卖陆续停掉,政府和居委会发布了保供名单,最初张楠只记得一个华润公司,每天会整点发布抢购链接,需要拼手速抢购。
但后期,小区居民也陆续找到了其他渠道的中小供应商,自发组织起了团购,上午团购肉类,下午就团购蔬菜水果。
如火如荼的团购固然让人安心,但张楠也很心疼辛苦的小区志愿者。
期间,政府发放了三次礼包,这对张楠来说是锦上添花,但每次都是土豆、萝卜,“看到就反胃,这一个月,吃了这辈子最多的萝卜”。
如今,她的囤货列表里,还有一个西兰花、两袋青菜、一大袋卷心菜、芹菜、3根白萝卜、2根黄瓜、若干菌菇、6个土豆、2根莴笋、数袋五花肉、猪瘦肉、四只鸡......
唯一急需的就是平时爱吃的零食和无糖可乐。好在,小区群里开通了以物换物,她换到了一瓶雪碧和蜂蜜柚子茶。



京东宣布物流开通后,张楠的第一反应是,终于可以吃到零食了。4月9日,她在京东直播间下单了巧克力、牛奶、油等商品,但到货日每一天都在延期,张楠有点失望,但并没有很大怨气,“慢慢等就行了。”
她也不太关注解封时间,“解封肯定要按动态数据来,如果现在给一个具体几号能解封,都是虚的”。
但奶奶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一直问为什么不能出去,为什么报纸送不到,爱吃的饼干也没有,张楠不知道怎么解释,只能一直宽慰老人家。
张楠声称自己是一个乐天派。只在前几天小区出现阳性病例时,她短暂焦虑了几个小时,担心病毒通过空气传染,但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放松了。“很多事我也控制不了,活着就要开开心心的。”
和很多人一样,在这次封控中,她也特别强烈地感受到,邻里关系的拉近。楼下有个独居老太太,没有手机没法团购,但邻居们都会帮着购买。
整个小区里,还是年轻人居多,就算有老人,基本也有家人陪伴或邻居帮忙,所以没有出现特别糟糕的境况。
(姜宁、苏荷、徐良、张楠均为化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停摆一月,2500万种挣扎、自救与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