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集体围剿Model 3,2022年特斯拉还值得相信吗?
2021年,特斯拉又创造了历史。财报显示,特斯拉在2021总营收高达538.23亿美元(约合3401.93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20年的315.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93.26亿元)大幅增长了约71%,这是特斯拉连续四个季度营收超过100亿美元大关。值得一提的,随着去年Q4再次实现盈利,特斯拉创造了连续10个季度实现正盈利的辉煌。销量上,特斯拉在2021年总交付量为936222辆,较上年同期的499647辆增长87%,其中Model 3和Model Y的交付量为911242辆,同比增长106%,而Model S和Model X车型的交付量为24980辆,同比减少56%。可见随着时间的深入,Model 3和Model Y已经成为特斯量销量担当,占据全年销量的97%。
特斯拉2021年全年的成绩出台后不久,不少机构纷纷看好特斯拉在2022年的发展,其中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所给予的预期更高,它认为随着特斯拉柏林与德州工厂的投产,特斯拉在2022年的年交付量有望达到200万辆。对于这个目标,此前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也曾表示,特斯拉在2022年的增长率将轻松达到50%。
毫无疑问,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经有接近20年历史的特斯拉早已经从曾经一个牙牙学语的造车新势力成为了汽车市场的一个巨头。这当然是因为特斯拉早早就在市场上建立了巨大的发展。此外,在强人马斯克的领导下,执行力出色的特斯拉这些年虽然偶走弯路,但及时调整后,一直都没出现明显的决策错误。
特别是过去这几年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一直在内燃机与新能源两个领域一直犹豫不决失去了不少时间。虽然目前大部分的传统车企近两年也开始意识到新能源是不可阻挡的新趋势,纷纷发布新能源战略,但一时之间明显无法追上特斯拉的节奏。似乎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这个世界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特斯拉的飞速发展。
那么这个世界真的会让特斯拉一家独大么,或者没有办法阻挡特斯拉的前进吗?对于这个问题,很难,但并不是没有。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家阻挡不了,可以两家,两家也不行,那就采用狼群战术。至于目标是谁,无疑是特斯拉的销量担当Model 3。
为特斯拉创造辉煌的Model 3
如果说特斯拉Roadster让世界认识到特斯拉这个品牌,应该是没有太大的争议的,不过这毕竟是特斯拉基于Lotus Elise底盘的纯电动汽车(BEV)跑车。在当时来看,Roadster的性能还是相当优异的,电池续航里程标称360km、0-100km/h加速不到4s、电动机红线转速能达到13000rpm,不过作为特斯拉的首款产品,它仅仅销售了2450辆就停产了,明显无法代表特斯拉的真正实力。
或许从销量上来看,Roadster并不算成功,不过特斯拉确确实实依靠这款车积累了特斯拉的品牌知名度,不仅如此,依靠打造Roadster这款车,特斯拉积累了电动车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各造车环节的经验,这也为特斯拉开发第一代电动车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亦即是Model S/X两款车。
与传统汽车不同,新能源车的革新非常明显。Model S/X两款车与特斯拉Roadster相比,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产品。不过Model S/X两款车在继承了Roadster强悍的动力的同时,还拥有极简的外观、内饰设计与酷炫的多媒体系统,因此Model S/X两款车自亮相以来,就刷新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认知,自此特斯拉走在了引领新能源潮流的最前端。
虽然Model S/X两款车在全世界获得非常好的成绩,但动辄近百万的售价明显无法让它们卖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于是马斯克把目光放在了第二代电动车平台上,更廉价的特斯拉Model 3就此诞生。
2016年4月1日,特斯拉在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霍桑市的工厂首发Model 3电动汽车。与Model S/X一样,特斯拉Model 3再次把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设计语言。
此外,Model 3继承了Model S/X强悍动力的同时,还提出了自动辅助驾驶的概念。可以说,在当时,Model 3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由于特斯拉多年累积下来的极客印象,特斯拉Model 3凭借极简的外观、内饰、出色的性能以及更加低廉的价格,特斯拉Model 3自开启预售以后就得到用户的狂热追捧。据了解,在发布会后刚启动预售的当天,特斯拉Model 3预订量就超过了10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特斯拉在2017年财报披露的信息,在开放预定后,特斯拉Model 3平均每天新增超过1800个净预订。如果按照每台车1000美元的预定金设置,截至2016年Q4,特斯拉收到的客户预订款高达6.64亿美元。因为用户狂热追捧,特斯拉的股价也随着Model 3订单量的极速增加也节节攀升。Model 3庞大的订单量虽然为特斯拉带了庞大的现金流,但一度成了特斯拉的催命符。
按照特斯拉在2017年Q1财报公布的信息,特斯拉Model 3要在2017年实现周产能5000辆并且需要在2018年实现周产能10000辆,才能满足庞大的订单交付。然而截至2017年Q1,特斯拉的周产能仅有2000辆左右,而且大部分还是此前的ModelS和ModelX车型。
由于产能没有办法快速上来,特斯拉所生产的每辆车分摊的成本急剧攀升。在特斯拉公布的2017年Q4财报数据里,特斯拉平均单车折旧/摊销大幅增加至1.91万美元。产能上不来还导致收入没办法提高,特斯拉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此外,由于遭遇产能地狱,Model 3不断推迟的交付日期也让资本市场的信心消磨殆尽,股价连续大跌。萎靡的股价,产能问题没法解决的特斯拉一度站在了破产边缘。
深知Model 3的产能关乎着特斯拉的生死存亡的马斯克甚至驻扎在工厂里,日以继夜地与工人想办法提升Model 3的生产效率。在工厂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下,从2018年Q2开始,特斯拉Model 3的产能问题才得到缓解。自此,特斯拉依靠Model 3正式走向了腾飞。
时至今日,特斯拉Model 3无论是在其大本营美国市场还是欧洲市场都已经成为单一销量最高的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特斯拉Model 3虽然还没成为该细分市场的销量冠军,但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它就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特别是国产以来,曾连续降价的Model 3更是曾经创造一车难求的盛况。
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特斯拉Model 3算得上是一枝独秀,不过特斯拉并不是高枕无忧,特别是自去年年底以来,特斯拉接连召回,陷入了质量危机当中。不仅如此,随着Model 3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各个车企都看重Model 3的细分市场,纷纷推出相近的产品以蚕食它的份额。
特斯拉最好的学生—小鹏
如果说小鹏汽车是特斯拉最好的学生,应该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的。作为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虽然小鹏的发展战略是从中低端开始积累造车经验,但与特斯拉却是殊途同归,那就是以智能驾驶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产品路线上,小鹏最初是以比较保险的紧凑级SUV切入市场的,不过在小鹏G3销量稳定后,小鹏汽车就开始瞄准特斯拉Model 3推出了其目前的旗舰轿车P7。由于彼时小鹏的知名度相比于特斯拉仍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小鹏很巧妙地采用了自主品牌多年来的优势——以大打小。从定位上,小鹏P7是一款中大型行政级轿车,但在定价上,小鹏P7却要比当时刚刚国产的Model 3要便宜近10万元。
正是因为定位准确,小鹏P7凭借着酷炫的造型、宽敞的空间以及出色的智能驾驶系统,自上市以来就成为了市场上一款现象级产品,月销量曾一度接近万台。如今,小鹏P7已经了小鹏汽车的销量担当,占据其月销量的一半有多,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在智能驾驶路线上,曾立志要做更懂中国的智能汽车的小鹏汽车,一直都在践行这样的方向。在去年第二季度交付的小鹏P7当中就有接近97%的车型支持XPILOT2.5或XPILOT3.0。
此外,何小鹏此前也曾披露过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的相关数据,目前小鹏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累计行驶里程已达1198万公里,停车场记忆泊车累计记忆路线则已达20731条。由此可见,小鹏汽车的用户对于XPILOT智能驾驶系统的认可程度还是相当高的。
值得一提的是,与特斯拉不断完善自己的FSD的策略一样,作为特斯拉最好的学生小鹏汽车也一直在更新的XPILOT智能驾驶系统,例如它推出的小鹏P5就成为小鹏汽车首款搭载XPILOT 3.5版本的车型。在两个激光雷达的辅助下,小鹏P5可以实现城市(NGP)自主导航驾驶。这意味着P5可从P7实现高速和快速路的辅助驾驶扩展到城市道路,实现城市路况超车、定制化跟车、限速自动调节和环岛通行等。
此外,小鹏汽车在去年广州车展亮相的旗舰SUV车型G9更是搭载了XPILOT 4.0,在小鹏P5的基础上支持更高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和更强大智能座舱的特点。当然,这些还没应用在小鹏P7上,不过鉴于小鹏P7推出市场已有一段时间,距离改款时间不远了。
假以时日,一旦搭载激光雷达与更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XPILOT 4.0的小鹏P7推出市场,价格优势更明显的小鹏P7未尝没有追进甚至超越Model 3的机会。
被忽视的对手——比亚迪
毫无疑问,早早就以新能源为发展方向的比亚迪目前是为数不多完成了电气化转型的传统车企。此前,比亚迪发布了1月的产销数据,比亚迪乘用车1月全系销售95180辆,同比增长126.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92926辆,同比增长367.6%,占品牌总销量的占比超过98%,可以说经过多年的转型,比亚迪实质上已经是一个新能源车企。
然而,已经成功转型,甚至已经是国内新能源销量第一的比亚迪却很少被外界当作是比亚迪的对手。事实上,如果单纯以新能源车销量来计算的话,2021年比亚迪全球近60万的新能源车销量已经是继特斯拉后,销量最好的新能源车企,早已经走在很多世界巨头前面,而且它距离特斯拉也仅有特斯拉只有30多万辆的差距而已。如果按照去年75%左右的同比增长,比亚迪在2022年的新能源车销量甚至有望达到突破100万台。
不仅如此,一直被特斯拉所忽略的比亚迪其实早已经悄悄地开始了围剿特斯拉Model 3行为,例如比亚迪之所以推出汉这款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就是为了对标Model 3的。由于它出色的外观设计以及较高的性价比,比亚迪汉自推出市场以来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追捧,在2021年,比亚迪汉全年销售了117665辆,其中12月份的销量更是达到了13701辆,截止到目前比亚迪汉的交付量已经超过15万辆,这对一款推出市场不到3年的新车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傲人的成绩了。
虽然比亚迪目前已经有了汉这样一款销量极为出色的新能源轿车,但它并不满足于此,而且比亚迪也深知自己紧靠汉一款车是无法与特斯拉Model 3竞争的,所以它仍在继续推出更强的车型,例如基于比亚迪汽车e平台3.0打造的海豹更是被誉为特斯拉Model 3最强的对手。
为何这样说,因为比亚迪海豹无论是从车身尺寸亦或者动力上都对齐特斯拉Model 3。据了解,比亚迪海豹将会推出包括单电机和双电机的三款动力车型,分别是150kW后驱车型、180kW后驱车型以及前200kW/后160kW的四驱车型,最快可以3.4秒破百,这与特斯拉国产的Model 3的动力极为接近。
当然,比亚迪目前并非没有短板,目前比亚迪除了产能极度紧张以外,其最大的短板就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目前与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就有不少的差距,更妄论于最强的特斯拉相比了。
对于这个问题,一向强调自研的比亚迪本来没有太大的优势的,毕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关乎车企核心的利益,很多车企都不会让渡给出去,不过比亚迪也知道,自己继续自研是无法一时之间追上特斯拉的,所以它前段时间也在尝试与百度合作,未来百度将向比亚迪提供行泊一体的ANP智驾产品与人机共驾地图。
据了解,目前百度智驾团队已经提前进场配合比亚迪进行开发,不久将实现合作车型量产。这也就意味着,百度智能驾驶与比亚迪Di Pilot的适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如无意外,搭载百度智能驾驶技术的比亚迪新车很快就会登场。
虽然把自动驾驶系统让渡给百度,但比亚迪却抢得了先机,把自己的短板补全。如果比亚迪汉与海豹纷纷搭上百度自动驾驶系统,价格优势更明显的比亚迪凭借着双车战略未尝没有取代Model 3的机会。
更多的对手在路上
除了小鹏与比亚迪这两个强大的对手以外,特斯拉Model 3在2022年将会面临更多对手的围剿,例如同属造车第一梯队的蔚来汽车在2021年初推出的ET7将在3月初开始交付。当然,蔚来ET7定位更高,44.8万的起售价也要比Model 3要高出不少,它们两者虽然不会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但凭借着蔚来这些年的号召力,相信会抢走一些Model 3高性能版本的意向用户。
不仅如此,不断瞄准中低端的蔚来还在去年12月底的NIO DAY上推出了与Model 3价格、定位极为接近的ET5。基于蔚来NT2.0平台打造的ET5拥有极强的产品力,不仅搭载了蔚来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NAD,还涵盖蔚来超感系统Aquila和超算平台Adam。值得一提的是,在Baas服务下,ET5的起售价仅为25.8万元,比Model 3更具性价比。
正因为拥有出色的产品力,ET5自开启预售以来就获得消费者的追捧,由于瞬时订单激增,蔚来APP订购页面曾一度崩溃,可见ET5的火爆。无独有偶,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哪吒汽车也基于山海平台推出了高性能轿跑哪吒S。按照其定位来看,对标的也是Model 3。
此外,与哪吒汽车同属造车第二梯队的威马、零跑汽车也不甘寂寞,纷纷推出了定位相近的产品,例如威马即将推出的M7。虽然暂未公布售价,不过M7作为Master系列首款产品,拥有32枚传感器、三颗激光雷达、1016TOPS算力的英伟达芯片等等,注定了它的产品力不会太差,一旦推出市场,也会对Model 3造成一定的冲击。
至于零跑汽车,在近日也曝光了其最新的旗舰轿车C01。根据目前曝光了信息来看,零跑C01车长达到5米,零百加速三秒,续航达到700km、单纯从技术参数层面解读,C01的规格并不逊色于各个新势力的对手。
毫无疑问,随着越来越多的对手出现,特斯拉Model 3曾经一枝独秀的场面是否继续保持,目前仍然是未知之数,只不过面对如此多竞品的围剿,此前连续涨价的Model 3一定不会太轻松。
总结:短时间之内,在全世界范围里,依然很难有一款新能源车可以超越特斯拉Model 3,就像曾经的汉兰达一样,所有人都想把它当对手,却无一可以阻挡。然而,对车企来说,虽然目标是要超越Model 3,但只要成绩可以接近就是成功,而且随着竞品增多,一旦特斯拉犯错,未尝没有取而代之的机会。
对于特斯拉来说,没有新车发布的2022年注定是个极为艰难的一年,除了对手增多外,近段时间频发的质量危机才是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一旦再次爆发大范围召回引来监管机构重视,特斯拉如今的一片良好形势甚至会毁于一旦的可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