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2-2-26 10:00

LV、星巴克、特斯拉集体调价,万物暴涨背后有何逻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张电影票+两奶茶,一张百元大钞就没了。”身在二线城市的小佳不禁感叹物价上涨之厉害。
其实只要你足够细心会发现,周围很多商品都在涨价。新能源车企集体提调价、特斯拉Model Y涨了2万;国际油价创下7年半以来新高、国内油价预计会“四连涨”;星巴克4个月提价2次、H&M的衬衫已经穿不起……万物暴涨背后,反应的是全球通涨高企的压力。
  消费品价格普涨,这些品牌疯了
2月16日,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宣布全面涨价。据了解,本次Louis Vuitton涨价幅度平均为10%,不同款式涨幅不一。有媒体统计了LV本轮涨价的幅度发现,LV经典款Neverfull价格从1.2万元涨到1.44万元,涨幅20%;Capucines价格从4.65万元涨到5.2万元,涨幅11.8%;而涨幅最猛的要数Mini Pochette Accessories(俗称“小麻将包”),售价从3500元涨至5400元,涨幅高达54%。
众所周知,奢侈品涨价向来是家常便饭。据统计,LV曾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2020年9月和2021年1月进行了调价。与LV颇有“默契”的是,香奈儿、迪奥、爱马仕等多家知名奢侈品牌均在2022年初宣布涨价。某电商品台甚至盘点出《2021年度十款“理财包”》,其中涨幅最大的一款包包是CELINE ROMY腋下包,价格从1万元涨至1.95万元,涨幅高达95%。

图片来源网络
近来宣布涨价的洋品牌不在少数。
近日,咖啡巨头星巴克就因悄悄涨价上了热搜。钛媒体App注意到,星巴克部分产品售价提高了1-2元。其中,摩卡由35元-36元,丝绒拿铁由41元-42元,像美式咖啡、拿铁咖啡比以前贵了1到2元。
以往以便宜著称的快时尚品牌,如今也绷不住了。据市场研究公司Lectra报告显示,从去年8月开始到年底,ZARA及H&M分别提价23%和13%。其中,ZARA的平均价格由31欧元升至38欧元(约合人民币223元至273元);H&M的均价由24欧元升至27欧元(约合人民币173元至194元)。
同样掀起涨价潮的还有车企。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12月份至今,已有近20家车企宣布旗下新能源车型涨价,涨价幅度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就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特斯拉官宣Model 3以及Model Y两款车型的后驱版分别上涨1万元和2.1万元。据悉,是半年来特斯拉第5轮涨价。
更别提平均52.8元一张的电影票,劝退了多少观众?还有用不起的视频会员、加不起的汽油、吃不起的泡面、喝不起的奶茶……好像除了工资不涨,啥都在涨。
  涨价背后的逻辑
疫情之后奢侈品行业快速回暖。财报显示,LVMH 集团2021全年销售额达到642亿欧元,同比增长44%,净利润实现120亿欧元,同比大涨156%。该集团第四季度时装与皮具业务更是创出历史新高,收入同比上升46%,几乎占到整个LVMH 集团收入的一半。这或许是LV们敢于涨价的底气。
其次,定期涨价是确保品牌高附加值及稀缺性的一种常用手段。二手奢侈品零售商LuxSecond Chance的创始人Diana Nguyen表示,如果奢侈品变得容易获得,反而会失去影响力和价值。
不过,在全球疫情不稳定、供应链危机背景下,奢侈品行业面临的压力并不比其它行业要少。关于涨价的原因,LVMH 曾在官方声明中表示,提价考虑了生产成本、原材料、运输及通货膨胀的变化。而此前,LVMH 集团主席兼董事长 Bernard Arnault 也在最新年度财报中提到,上调价格,是为了在当前的通胀环境下保护利润率。
不可否认,奢侈品涨价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然而,疫情所引发的全球通胀和供应链危机,是消费品涨价的共同原因。
星巴克曾明确表示,涨价是因为通胀加剧、供应链断裂以及劳动成本攀升。对此,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也予以确认:“星巴克预计未来几个月将继续涨价,以应对通货膨胀和与疫情相关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所带来的利润挤压。”
据央视新闻报道,巴西国家地理与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报告显示,在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咖啡粉的价格上涨56.8%,涨幅在所有商品中居首位。仅2022年1月,涨幅就达4.75%。另有数据显示,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价格创10年新高,咖啡库存也已经降至22年来的新低。
面临同样遭遇的还有快时尚品牌。由于棉花、羊毛、可回收面料等原材料价格飙升以及供应链不稳定,快时尚品牌的成本正急剧上升。

来源:Wind 国金证券研究所
数据显示,长绒棉价格自2020年4月起开始小幅上涨,2021年7月起直线飙升,目前价格逼近5000元/吨,较疫情初期涨幅约100%。而从面料成分的使用比例来看,棉花和聚酯纤维以及这两种成分的回收面料依然是ZARA和H&M主要使用的面料,均占两个品牌总体使用面料的比例近六成。
  紧缩or宽松?中国如何应对
疫情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开始大放水。如今,世界正在承受货币超发的反噬。
自去年4月以来,美国通胀水平持续上升。据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国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5%,远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4%,创1982年以来的四十年新高。
恰逢俄乌战争爆发,引发市场对于全球通胀恶化的担忧。平安证券研报指出,美国当前通胀预期“失控”风险已经上升。该团队预测,今年年美国通胀水平仍将高于新冠疫情前水平;且上半年通胀环比增速或高于下半年。一季度CPI同比或触顶(峰值或难破8%),二季度有所回落但仍可能高于5%,三季度回落幅度或不会特别明显,四季度在中性情形下或回落至4.5%左右。
多家机构认为,为了避免重蹈70年代的覆辙,美联储应该会加大缩表力度,并前置紧缩。高盛甚至判断美联储在2022年会连续加息7次。而通胀超预期使得美联储3月会议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飙升。
投资者普遍关心海外政策收紧对国内的影响。毕竟之前海外货币超发,中国一直按兵不动;如今美联储准备加息,而中国却开始宽松。这种“反其道而行”的做法背后,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以及中美两国经济增长周期错位的判断。
“货币政策锚定的根本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长,中美之间的货币政策是否同步也主要取决于经济周期是否同步,并不完全由表观通胀驱动。”德邦证券指出,本轮中美经济周期错位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增长领先于美国,这与前几轮的周期错位有着明显不同。
  通常由于中美利差缩窄境外资本会出现一定外流,中美利差与境外证券投资额往往同向变动,但上一轮美国双紧缩政策叠加国内偏宽松政策导致的中美利差大幅缩窄没有引发资本严重外流,反而在2018年迎来了资本流入的高峰。其主要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较高韧性增加了外资资金的青睐,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吸引资金流入。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较高,中美货币政策错位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有限。(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编辑 | 孙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LV、星巴克、特斯拉集体调价,万物暴涨背后有何逻辑?